作者 戈大只 彭小瓜子
//
主要觀點:
晉孝武帝聯(lián)合弟弟斗倒謝氏門閥,但東晉皇權(quán)旁落已久,成功上臺后的兄弟,反倒不知道如何駕馭權(quán)力,只剩下沉迷酒色和互相爭奪權(quán)力。
孝武帝最終離奇死于宮闈之內(nèi),因為一件小事,被自己的寵妃悶死,但離奇的是,事后寵妃并未得到應(yīng)有處置。
孝武帝死后,由孝武帝的弟弟司馬道子掌權(quán),由白癡兒子司馬德宗繼位,白癡皇帝繼位自然是對孝武帝弟弟司馬道子掌權(quán)最為有利的局面。
壹
晉孝武帝伸張皇權(quán),主要依靠弟弟司馬道子。
雖然兄弟倆成功的將謝氏門閥排擠出朝廷,實際掌握了朝政,但由于皇權(quán)旁落日久,所以即是偶然搶回了權(quán)力,這一對皇族兄弟卻根本不知道怎么用了。
“會稽王道子傾弄朝權(quán),其所樹之黨,貨官私獄,烈祖(孝武帝)昏迷,不聞司敗,晉之綱紀大亂焉。”
——《晉書刑法志》
這一對帝相兄弟,除了沉溺酒色之外,也只剩下互相爭權(quán)奪利了。
晉孝武帝司馬曜的皇后名叫王法慧,是太原王氏之女,因此以其兄王恭為首的太原王氏門閥,即成為“帝黨”。
瑯琊王司馬道子的王妃,則出自瑯琊王氏,因此瑯琊王氏的王忱、王國寶,就成為“相黨”。
兩支王氏門閥,依托皇帝和宰相兄弟,展開激烈的權(quán)力之爭。
公元396年,孝武帝在后宮中離奇被殺,中斷了他重張皇權(quán)之努力。
帝嗜酒,流連內(nèi)殿,醒治既少,外人罕得進見。張貴人寵冠后宮,后宮皆畏之。庚申,帝與后宮宴,妓樂盡侍;時貴人年近三十,帝戲之曰:“汝以年亦當廢矣,吾意更屬少者。”貴人潛怒,向夕,帝醉,寢于清暑殿,貴人遍飲宦者酒,散遣之,使婢以被蒙帝面,弒之,重賂左右,云“因魘暴崩”。
——《資治通鑒卷一百零八》
孝武帝只因喝醉了,調(diào)侃老婆年老色衰,就被活活悶死,令人疑竇叢生。
女人善妒是正常的,但張貴人既得寵,又無子嗣,一怒之下就殺掉皇帝,這也令人費解,畢竟殺了皇帝,自己也得不到什么好處。
從事后掌權(quán)的司馬道子及其子司馬元顯,并未處置謀殺親夫的張貴人,也可隱隱看出,司馬道子父子為了爭奪權(quán)力,也很有可能參與甚至謀劃弒君,只是由后宮張貴人來執(zhí)行。
另有疑點的是孝武帝繼嗣的問題。
孝武帝司馬曜的長子是司馬德宗,五歲被立為太子。
但司馬德宗比西晉白癡皇帝司馬衷還要白癡
要說立太子時因為年幼,還看不出智力低下。
但到孝武帝被弒前,太子司馬德宗也十五歲了,孝武帝尚有一子司馬德文,起碼智力是正常的。
孝武帝為何一直不廢立太子,無由得知,但孝武帝死后,白癡皇帝司馬德宗繼位,對于司馬道子父子,當然是最佳結(jié)果。
晉安帝司馬德宗癡愚,司馬道子沉溺酒色,其子司馬元顯執(zhí)政。
兩支王氏門閥仍互相傾軋,爭權(quán)奪利,導(dǎo)致朝政污濁不堪,終于朝野大亂。
首先是“帝黨”的王恭、庾楷起兵造反,接著殷仲堪、桓玄也一起再次謀反,叛軍一直攻打到建康附近才被平定,王恭被殺。
同時,孫恩、盧循以道教聚集徒眾,也在東南會稽郡起兵造反。
孫恩、盧循家族都是道教世家,道教自從東漢創(chuàng)立以來,傳播極廣,尤其是其不以教義為核心,而以作法為手段,吸引了大量底層民眾。
從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可以看出,一舉兵天下響應(yīng),道教的底層群眾基礎(chǔ)很深。
到了魏晉,仍是如此,因此孫恩、盧循起義,也迅速得到三吳八郡的響應(yīng),聚眾數(shù)十萬人,聲勢浩大。
朝廷兩面受敵,一方面是原“帝黨”的起兵,一方面是孫恩、盧循的造反,僅靠著“北府兵”的武裝力量,與兩方叛軍周旋,左支右絀,狼狽不堪。
最終劉牢之、劉裕等北府兵將,擊潰了孫恩叛軍,孫恩投海自殺,盧循繼續(xù)率余眾斗爭,輾轉(zhuǎn)入廣州一帶作戰(zhàn),幾年后最終被剿滅。
貳
執(zhí)政的司馬元顯依靠劉牢之和北府兵的力量,對抗桓玄的叛軍。
劉牢之、劉裕這些北府將領(lǐng),是次等士族出身,在以士族出身為重的東晉,本來離權(quán)力較遠,但眼前士族力量衰弱,而皇族力量也未鞏固,反而使有武力的次等士族得以進入權(quán)力中樞。
桓玄是桓溫的兒子,譙國桓氏目前的當家人,所以當皇族司馬元顯與門閥桓玄對抗,雙方都在拉攏他時,劉牢之便猶豫起來。
最終在桓玄的拉攏以及桓氏門閥的余威下,劉牢之不顧部將何無忌、劉裕的反對,臨陣倒戈,歸附了桓玄。
桓玄得到劉牢之的部隊,擊敗并捕殺了司馬元顯。
但桓玄剛掌權(quán),便將劉牢之調(diào)離京口,削弱他的兵權(quán)。
劉牢之后悔不已,打算投奔他的女婿,廣陵相高雅之,占據(jù)長江以北對抗桓玄。
但劉牢之已眾叛親離,心灰意冷之下上吊自殺。
劉牢之并未意識到,門閥政治已走向末路,門閥士族也已經(jīng)沒落,因此他在皇族、門閥爭斗時,一直猶豫不決,依違其間,多次反叛,始終找不到自己立足之處。
最終還是被權(quán)力漩渦所吞噬。
但前車之鑒,劉牢之的死,對于其部將劉裕卻是一個深刻的教訓,劉裕終于看清了時代的變遷,最終推翻了門閥政治和東晉王朝。
桓玄掌握權(quán)柄后,公元404年,廢黜了晉安帝,篡奪了皇帝位,改國號為楚。
劉裕聚集北府舊將殘兵,率劉毅、何無忌等,在京口起義,舉起了反對桓玄的大旗,各地紛紛響應(yīng)。
劉裕軍一路克捷,擊敗桓玄派來的朝廷軍隊,攻克建康,并追斬桓玄。擊潰桓玄勢力后,劉裕重新?lián)頃x安帝復(fù)位。
劉裕總攬朝政,白癡皇帝晉安帝尸位素餐而已。
實際上,東晉權(quán)柄已轉(zhuǎn)移到劉裕手中,但還要十幾年才完成晉宋禪代,也只不過是走走程序而已。
東晉之亡,實亡于晉孝武帝。
關(guān)于劉裕及其開創(chuàng)的劉宋王朝,我們下一個系列再講。
- end -
最好的支持是在看和轉(zhuǎn)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