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觀點
在農業文明階段,華夏文明的整體實力高于西方。
1
雖然經歷喪母之痛,而且仍有口服心不服的弟弟們,但太武帝拓跋燾終于走向了歷史的前臺。
當北魏皇位傳承之際,拓跋燾才十六歲,主少國疑。
在他面前展開的,是野蠻與文明并存的宮廷、血與火交織的世界。
太武帝拓跋燾首先面對的敵人是北方的柔然。
柔然也是北方各游牧族融合的產物,在拓跋北魏、慕容燕等逐漸漢化的時候,柔然是更為蠻荒的游牧文明,軍事實力很強。
柔然可汗趁著主少國疑的機會,率六萬騎兵伐魏,攻陷北魏舊都盛樂。
年輕的拓跋燾親率輕騎死戰,擊退了柔然大軍。
緊接著,拓跋燾在崔浩等支持下,連續北伐柔然,并大勝而歸,柔然可汗北逃。
暫時消除了柔然的威脅,拓跋燾開啟了武力統一北方之旅。
公元430年,攻滅胡夏。
公元433年,攻占仇池。
公元436年,攻滅北燕。
公元439年,攻滅北涼。
十年時間,統一北方。
2
統一北方之后,拓跋燾南擊劉宋,摧毀了劉義隆的北伐,飲馬長江。
北擊柔然,十余次進擊,使柔然“怖成北竄,不敢復南”。
太武帝拓跋燾在北魏北部設“六鎮”,作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屏障。
六鎮軍力很強,防御有道,但最后也成為北魏的掘墓人。
拓跋燾的軍事能力,在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都算是一流的。
滅北方諸國雖然有趁其國內亂而討伐成功的因素,但軍事能力確實突出。
北擊柔然,取得了不亞于漢擊匈奴、唐擊突厥的戰果。
拓跋燾把柔然帝國打得一蹶不振,一部分柔然人持續西遷,發展成為威震西亞、歐洲的阿瓦爾人。
有趣的是,當年被東漢打崩,持續西遷的匈奴人,早已建立匈人帝國。
在與拓跋燾同時代,匈人帝國出現了一位軍事強人領袖阿提拉,把羅馬帝國打崩了。
阿提拉比拓跋燾大兩歲,一個匈奴人,一個鮮卑人,稱霸于世界東西兩端。
再后來被唐帝國打崩的突厥人,一部又建立起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還有蒙古的西征建國。
這些都說明農業文明時期,中華這片土地上,農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交纏,但總體實力是很強的,強于當時的歐洲。
所以那時候歐洲佬遇到上帝之鞭,被從東邊來的各族人種暴揍,中華則從未遇到自西而來的威脅,威脅都來自北方。
如果拋卻華夷之辨的論調,把北方游牧文明也納入華夏文明圈,那么農業文明時代的華夏天下無敵。
我們的觀點,以漢族異族早已多次融合,難分彼此的實際情況來看,把北方游牧文明納入華夏文明圈,是比較妥當的史觀。
3
太武帝拓跋燾在軍事上是一流的,但在文治上遜色于先輩。
文治方面,太武帝有鼓勵農業,發展生產,穩定朝野的作為,同時躬行節儉,用人方面也可圈可點。
但北魏政權的特殊性在于,畢竟其民族認同上還存在很大瑕疵,異族入主中原,截止當時還沒有能穩定統治的先例。
北魏統一北方不難,之前后趙、前秦也基本做到了,但之前的兩個政權都很快陷入內亂和分崩離析,說明異族入主中原面臨根本性難題。
甚至秦帝國統一天下很快就分崩離析,也是沒有處理好秦人與六國人之間的關系。
從本質上而言,是如何平衡好占有統治地位的少量本族人口與被統治的大量漢族和其他民族人口之間的關系。
這個挑戰遠比休養生息、發展生產這些常規問題要復雜。
道武帝、明元帝兩朝,不惜采取離散部落、子貴母死等殘酷制度,就是為了改變拓跋氏部落聯盟的原始政治殘留,向中華的中央集權帝國制靠攏。
與漢族通婚,啟用漢族官吏,這些方面也是道武、明元兩朝已經啟動的舉措。
(漢人官吏曾國藩)
這些措施都為消除民族隔閡做出了貢獻,但時日尚淺,因此民族意識的融合尚處于淺近階段。
加上當時南方還有個以華夏正統自居的敵國劉宋,這就使北魏面臨的民族融合壓力更大。
拓跋燾沒有處理好的問題,就在這個方面。
國史之獄也就是在這個大背景下誕生的。
我們下篇再見。
- end -
最好的支持是在看和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