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觀點
北魏奠定輝煌,道武、明元、太武三代君主的開拓是決定性的。
1
文明的進化不易。
北魏經過建國三代君主努力,開始從游牧文明部落聯盟向農耕文明的封建帝國制度轉化。
在文明進化的過程中,既有大刀闊斧的改革,又有暗藏傾軋的復辟。
野蠻孕育文明,鮮血祭奠犧牲。
第一代君主拓跋珪解決民族融合問題。
用殘酷手腕,離散部落、壓制后族,將世代與拓跋氏共生共存的北方部族,鐵弗、獨孤、賀蘭、慕容,離散遷徙,計口授田,變成了北魏帝國的編戶齊民。
這將世代通婚同時又世代仇殺的北方眾多部族,慢慢融合為一體。
第二代君主拓跋燾解決財富問題。
拓跋燾在奠定帝國版圖的同時,用血腥的掠奪來聚斂財富,打擊豪強,同時也將財富從少數人手中奪過來,客觀上抑制了貧富分化。
在未來大展鴻圖的府兵制,也是在太武帝一朝草具雛形。
府兵制的正式創建,是幾十年后西魏權臣宇文泰所創建。
府兵制是“兵農合一”的兵制,府兵平時耕種,農閑時訓練,戰時上陣,武器和馬匹都是自備。
這樣的軍事組織模式雛形,在北魏初年即已出現。
耳熟能詳的北朝民歌《木蘭辭》,大體反映的就是北魏太武帝朝的民間傳說。
木蘭出征之前,還要奔赴東西南北市,購買武器騎具等裝備。
當然,這一舉動也暴露了木蘭是女郎,因為男人買武器裝備,去一個市場就夠了
北魏奠基第二帝國的輝煌,道武、明元、太武三朝的開拓進取是決定性的。
歷經三朝,文明進化之路艱難前行,多有反復,也有犧牲。
2
為了改變母系干政,拓拔族實行“子貴母死”制度。
太武帝拓跋燾也是受害者。
太武帝自幼就被強行與母親杜氏分離,終生未再相見。
年幼的拓跋燾無人照料,明元帝安排了保母竇氏撫養拓跋燾。
保母竇氏乃是罪人之婦,抄家滅族后,被擄掠入宮做奴婢。
此番被安排照料拓跋燾,也是竇氏之福。
拓跋燾繼位,生母早已去世多年,追尊皇后。
但拓跋燾對保母竇氏十分依賴,因此也封她為保太后,并委以管理后宮的重任。
由保母身份而晉封皇太后,確實是十分罕見的。
在太武帝出征期間,因皇子們年齡尚幼,因此守衛京城的重任就落在竇太后身上。
竇太后也不負眾望,在抗擊柔然、保衛平城的戰斗中臨危不亂,指揮若定,力退敵軍。
雖然記載簡略,但隱約也可以體會到北魏女主的風采。
拓跋燾的太子是拓跋晃,其母賀氏,在兒子出生當年就去世了。
也不知道賀氏之死,真的是產后疾病而死,還是“子貴母死”制度的犧牲物。
拓跋晃襁褓中喪母,撫育他的重任,很可能還是落在竇太后身上。
拓跋晃五歲被立為太子,到十二歲時,就開始主持朝政,裁決日常事務。
北魏皇族生子早,太子很早就被訓練處理國政、隨軍出征,為將來繼位做準備。
但這時我們就可以發現,北魏皇族的漢化,已經比之前逐步加深。
拓跋晃少年時起,就喜愛閱讀漢人的經史著作,因此他的思想更接近于漢人,胡氣已減弱。
3
上一篇《拓跋嗣-拓跋燾:建國初期為什么要大肆掠奪財富》我們介紹過,太武帝拓跋燾的兩個弟弟,拓跋丕和拓跋范勾結謀反。
這其中都隱含著漢族與鮮卑族之間的傾軋。
弟弟們的反叛平息之后,又發生國史之獄,鮮卑族與漢族之間矛盾激化。
在拓跋燾的皇子中,太子拓跋晃雖然與漢臣崔浩有嫌隙,但他的老師是高允,以及撫育他的竇太后,都是漢人。
所以拓跋晃自幼受的教育,令他傾向于漢族文化。
國史之獄起,崔浩及幾大高門被屠,拓跋晃奮力營救老師高允,使高允幸免于難。
太武滅佛時,拓跋晃也營救了很多僧人。
拓跋晃的弟弟拓跋翰,其母舒氏,應該也是漢人,高允亦傳授他學業。
因此,拓跋翰與拓跋晃應該是感情親近的。
但拓跋燾另外也有偏胡化的兒子,小兒子拓跋余,其母郁久閭氏,柔然可汗吳提的妹妹。
他的愛好就是酗酒、狩獵、聲色犬馬,典型的胡人性格。
他這種性格和出身,顯然與太子區別很大,也成為敵對的派別。
朝中的重要宦官,中常侍宗愛,與拓跋余結為一黨,共同對付太子黨。
太武帝拓跋燾晚年喜怒無常,性格暴虐。
無論是滅佛還是大獄,都是其情緒失控的寫照。
在皇儲問題上,太武帝雖然早已立太子,但晚年昏庸,儲君之位不穩。
太子的命運會如何呢?我們下篇再見。
- end -
最好的支持是在看和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