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階段,已出家十年的老母親李洪愿,又重新走上了政治舞臺。在這幾年中,李洪愿利用自身在渤海的人脈資源,為兒子收攏人心,招兵買馬。首先李洪愿介紹了兩個女子,一個是姻親張玄征之女張氏,一個是弟弟李石的女兒李氏。另外李洪愿還為完顏雍的嫡子完顏允恭,選擇了遼陽望族劉氏之女為妃。這樣一來,在渤海族勢力很大的張、劉、李三大族,就都通過聯姻團結在完顏雍的身邊。同時,舅舅李石出頭露面,成為完顏雍聯絡遼東各方勢力的樞紐人物。可以說,完顏雍在幾年間,已經一步一步的積蓄力量,準備發動政變了。到了公元1161年,海陵王準備大舉南征之時,完顏雍與舅舅李石相謀,修造兵甲,準備舉兵。就在他們舉兵之前半年,母親李洪愿圓寂于清安禪寺,享年六十八歲。功勛卓著的老太太為兒子謀劃一生,只差半年沒能當上太后,實屬造化弄人。到了九月,高存福已經偵察到完顏雍有異動,并將情報告知海陵王。
但海陵王親率大軍已蓄勢待發,沒能迅速處置這一情報,只派遣近侍來窺探動靜。
完顏雍和舅舅李石緊鑼密鼓,又聽說海陵王殺死太后及同黨仆散忽土,殺死侄子,便不再等待。
他們將高存福、李彥隆誆騙到清安寺,一舉擒殺。
完顏雍發動自身兵力,收攏從前線跑回來的一些部隊,在遼陽登基稱帝,是為金世宗。
金世宗稱帝后,昭告天下,廢完顏亮為庶人,并整頓兵馬,準備攻擊金中都。
實際上金世宗兵力薄弱,而完顏亮手里仍掌握數十萬大軍,鹿死誰手,亦未可知。
完顏亮此時已眾叛親離,但他仍然堅持要先擊敗宋軍,然后回師平叛。但前線作戰不利,尤其是在采石之戰中,被虞允文擊敗。完顏亮仍未察覺末日即將來臨,還強硬的催逼將士們進軍,下令三日不渡江,定斬不饒。嚴令之下,激起兵變,近衛軍也倒戈相向,誅殺了完顏亮。南征大軍弒君后敗退回國,金世宗則坐收漁利,半個多月后進入中都,成為名副其實的金朝皇帝。比如紇石烈志寧、張浩等海陵王時期的重臣,都給予優容和尊敬。對海陵王殺戮、削職的官員和家屬,都給予平反,并重新啟用。這回見到金世宗的寬容大度,便紛紛投靠,很快就穩定了朝廷政局。海陵王派仆散忽土等平叛,擊敗過撒八,但后面仆散忽土牽連到太后案中被殺,剿滅叛亂便沒有完成。金世宗繼位后,一改海陵王全面剿滅的方針,改為剿撫并用。用了不到一年時間,剿滅了契丹叛亂,誅殺叛軍首領移剌窩斡。金世宗開啟二十八年的統治,也是金朝在位最長,評價最高的一位皇帝。金世宗的大定年間,也是金朝由擴張型帝國,轉向守成型帝國的根本轉折。之前太祖、宗翰、海陵王,這幾位還都懷有并吞天下的雄心。到金世宗之后,已經不再將統一天下作為國策,轉向內政治理、經濟發展方面。政治策略上,金世宗還是堅持了海陵王的漢化之路,只不過在具體舉措上更加穩妥,更加懷柔。改革官制、完善科舉、健全法制、發展農業,減低賦稅,都是順應民心之舉。金世宗亦崇尚節儉,降低開支,削減兵員,都是與民休息的善政。大定年間,從三百多萬戶,增長至近七百萬戶,人口達到四、五千萬,政局穩定,國庫充實,金世宗也被稱為“小堯舜”。大定之治,還是實至名歸的,金世宗本人也可稱為一代明君。但我們如果細心檢討金世宗執政的缺陷,也可以發現一些王朝衰落的端倪。比如契丹,經過剿撫并用平定叛亂后,金世宗對契丹人并不放心,采用了歧視性的政策壓迫契丹族。比如契丹族人六十歲以前不可以擁有馬匹,這當然是為了削弱其戰斗力。另外還有遷居契丹人,打散其猛安謀克組織,強迫其改為農耕等等舉措,也都在無形中積累了民族矛盾。對漢人、渤海人,沒有采取完全融合的態度,而是“分而治之”。捍衛女真舊俗,不讓女真人穿漢服改漢姓,阻擋胡漢融合。這當然有金世宗害怕女真人漢化后,喪失尚武精神的考量。實際當時女真人也確實戰斗力下降,形式改變不了實質。但這些舉措不利于民族和睦,在內部分為兩等公民,造成民族隔閡。對北方新興起的蒙古諸部落,金世宗視為心腹大患,除了對蒙古部落有拉有打,分化瓦解。還經常派兵執行“減丁”政策,就是直接屠殺蒙古族青壯年男子,以削弱其力量。這種殘酷的民族壓迫政策,反而刺激了蒙古部落的加速團結,直至反噬金朝。就在金世宗登基后第二年,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就出生在斡難河邊。對內政策上,為了均田和增加財政收入,采取了“括田”、“通檢推排”政策。這也是常規手段,就是清查土地,計口授田,清查戶口,便于收稅。出發點雖然不錯,但執行過程中,既摻雜民族矛盾,又有官員上下其手,導致反而擾動民力,加劇了貧富分化。所以表面看,大定之治確實財富民豐,但盛世之中亦蘊含亡國之兆,奈何。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