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的智慧
常言道,“職場如戰場”。有人,就有競爭。有競爭,就有博弈。很多時候,我們會為朋友兩肋插刀,但也有時候,我們會被別人刀插兩肋。試探、談判、斡旋,如何既求取所想,又全身而退,是不折不扣的技術活兒——畢竟,即便我們知曉所有的“戲碼”,也無法估量人心的“瘋狂”。
博弈的智慧,是人生的智慧。 怎么博弈?一要靠心態,二要靠策略。
什么心態?共贏和感激。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與世界進行價值交換。價值交換只有一個原則——共贏,即合作雙方都可以獲得價值。
“我一定要贏,你一定要輸,為此我愿意費盡心機,不擇手段”,這是“雞”的心態。
“我一定要贏。你如果輸了,那對不住,別怪我。我消滅你,與你何干”,這是“雀”的心態。
“我一定要贏,你也一定要贏。如果一方的勝利要建立在另一方的失敗之上,那就不做了”,這是“鷹”的心態。
“雞”“雀”“鷹”的心態對應的是不同的境界。
我認為,要么共贏,要么不干。最明智的處世之術就是既對世俗投以白眼,又與世浮沉。
定力的智慧
確實,世界上有太多的誘惑。“亂花漸欲迷人眼”,太多東西在搶奪我們的注意力,讓我們失去目標,偏離方向。在生活中,最容易讓我們迷失的,往往是金錢。
在35歲之前不要在乎自己的收入是多少錢,成長了多少才是我們最應該關注的收入。總有一天你會發現,當初為了多幾百元的工資,從一家公司跳槽到另一家公司,是多么愚蠢可笑的事情。
在一份工作中,你最想得到什么?最想學習、收獲什么?它們才是你的目標。有些錢,是專門來誘惑我們放棄長遠目標的。
定力,可以換成一個我們更熟悉的詞——長期主義。 亞馬遜創始人杰夫·貝佐斯在1997年致股東的信中就寫了這么一句話“一切都將圍繞長期價值展開”。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要注重長遠的利益,而不是短期的股票收益,他會持續推動亞馬遜著名的“飛輪”運轉: 商品價格降低,意味著會有更多的顧客;更多的顧客,意味著會有更多的賣家;更多的賣家,意味著會有更大的銷售規模和更多的銷售渠道;更大的銷售規模和更多的銷售渠道,意味著供應鏈會得到優化,從而使商品價格進一步降低;商品價格進一步降低,又意味著會有更多的顧客……就這樣,一圈,一圈,又一圈。
貝佐斯推動了20余年,讓“飛輪”的轉速越來越快,從而不斷獲得成功。20余年,這是一個怎樣的數字,其背后的艱辛,難以想象。 有人說過他傻嗎?我想一定有。 有股東給過他壓力嗎?我想也一定有。 但是,他想過放棄嗎?我想也許沒有。 他心中裝的不是一時一刻,而是更加長遠的長期主義。 定力,是人生的智慧——最終的勝利,常常是時間的勝利,是長期主義的勝利。
選擇智慧
上哪所大學?在哪個城市打拼?做什么樣的工作?找什么樣的人當伴侶?……人生的軌跡,往往就是由那么幾次關鍵的選擇決定的。遺憾的是,大多數人不知道自己有的選,也沒有勇氣選擇。
和平時代,生活在物質豐饒的世界中,每個人都擁有許多前人夢寐以求的權利——選擇的權利。只是,許多人渾然不知。 不少人“渾渾噩噩”地度過每個工作日:2個小時地鐵通勤,8個小時坐在辦公室的格子間里,朝九晚六,日復一日。工作對于他們而言,只是在固定的時間出現在固定的地點,做著固定的事情——重復,重復,再重復。他們或許想的是,“就這樣吧,反正也沒的選”。還有些人,他們甚至承受了更多的苦難,也不愿意交出自己的選擇權。
學會選擇,常常就是學會放棄:選擇一個,放棄其他。選擇有時比努力重要,但放棄有時比選擇更重要。我們應勇敢選擇,然后享受好處,承擔壞處。 人生的悲劇,往往來自看著前方,又想著后方,最后無路可走。
終上所述: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來自哪里?來自是否擁有智慧,以及擁有什么層次的智慧。 在人生中,博弈是第三層智慧,定力是第二層智慧,選擇是第一層智慧。如何博弈,如何保持定力,如何做出選擇,都決定著人生的走向——選擇做某件事情,憑借長期主義形成自己的定力,和這個世界重復博弈。 希望在這個復雜多變的世界里,我們都能全身而退,實現多方共贏;能拒絕誘惑,保持定力;能勇于選擇而不后悔,隨心所欲而不逾矩;能擁有智慧,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