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時代關于毒藥的管制 后來唐朝的法典《唐律疏議》里,對于毒藥有明確的管制規定:凡是使用毒藥害人的、與賣給其毒藥的人都要處絞刑。不過這條法律有個但書:這里的毒藥是指性質、劑量足以使人致命的,而且下毒藥的、賣毒藥的都是明知故犯、有殺人故意的,如果是可以治病的帶有毒性的藥物,賣方并不知道買方是打算害人的,賣方就沒有罪。而買方買了毒藥沒有使用的,仍然要處以流二千里的刑罰。 根據唐律的立法解釋,該條法律所言的毒藥,是指“鴆毒、冶葛、烏頭、附子”之類足以殺人的藥物。鴆毒是一種傳說中的毒藥,據說鴆是一種比老鷹還大的猛禽,鳴聲大而凄厲,它的羽毛有劇毒,用它的羽毛在酒中浸一下,酒就成了鴆酒,毒性很大,幾乎不可解救。冶葛,學名鉤吻,是馬錢科胡蔓藤屬的常綠纏繞藤木的野生植物,全株有毒。在我國南方分布廣泛。烏頭是一種毛莨科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很廣。它含有多種生物堿,會導致人神經麻痹。附子是烏頭子根的加工品,是一味用途極廣的中藥,藥效“回陽救逆,補火助陽,逐風寒濕邪”,但劑量過大則會引起中毒。 另外,唐律同樣規定腐敗有毒的脯肉必須立即焚燒,違者杖九十,因為沒有及時焚燒有人誤食死亡的,按照過失殺人罪處罰。如果是故意出賣使人中毒的,要判處徒一年的刑罰,導致人死亡的判處絞刑。 唐律列舉的毒藥還主要是以植物、動物性藥物為主。實際上砒霜、雄黃之類的礦物性有毒藥物的使用也已經很普遍,主要用于農業生產的浸種撒藥,防治病蟲害,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蟲鼠害防治。砒霜等藥物還用于醫療一些疑難病癥,是重要的藥物。由于藥物發現和生產的擴大,毒藥的危害性日益嚴重。后代的法律加重了對于毒藥的管制和毒藥害人罪的處罰。 明律明確規定:使用毒藥殺人的就要處以斬首,為謀殺目的買好毒藥尚未使用的,也要處杖一百徒三年;知情而賣給毒藥的,與毒藥害人罪犯同樣處刑。以后考慮到這些規定過于嚴厲,將下毒殺人的改為絞刑,知情賣毒藥的死罪減一等(流三千里)。藥鋪貨賣砒霜信石,管理不嚴,“若不究明來歷,但貪利混賣,致成人命者”,即使不知情,也要按照“不應得為”罪名處杖八十的刑罰。以后清朝法律進一步加強有毒藥物管制的力度,規定在有人來往的地方放置毒藥滅鼠毒獸,結果有人因此中毒身亡的,要比照無故向有人居住房屋射箭投彈致人死命的法律處理,放置人要判處杖一百流三千里,并追給埋葬銀十兩;如果放置地點是在行人罕至處所而有人中毒身亡的,也要按照過失殺人罪處罰,先判處刑罰、再折合為贖刑向官府繳納贖免刑罰的款項,由官府轉交受害人家屬。 因此從《金瓶梅》小說成書時代來說,西門慶拿藥、潘金蓮下毒,都已經觸犯了死罪罪名。 對砒霜中毒癥狀的描寫 砒霜,主要化學成分為三氧化二砷。純凈的砒霜是白色粉未,易溶于水,沒有特殊氣味。古代往往使用的是它的原料比如砒石、信石。砒石、信石一般是指天然產含砷的礦物或者是經提煉而成的加工制成品。紅信石也叫“鶴頂紅”,是三氧化二砷的一種天然礦物。砒霜是砒石、信石的升華結晶粉末,毒性極強,素有“毒物之王”的別稱。砒霜中毒的表現以急性胃腸炎為特征,潛伏期可幾分鐘至數小時,初覺口腔、喉頭有金屬味和燒灼感,上腹部不適,惡心、嘔吐,不久則發生腹痛、腹瀉,同時伴有口渴、肌肉抽搐、脫水、休克癥狀,最后因循環衰竭而死亡。 這個中毒癥狀在《金瓶梅》里描寫得非常準確:王婆教潘金蓮下毒時提醒說:“他若問你討藥吃時,便把這砒霜調在心疼藥里。待他一覺身動,你便把藥灌將下去。他若毒氣發時,必然腸胃迸斷,大叫一聲。你卻把被一蓋,不要使人聽見,緊緊的按住被角。預先燒下一鍋湯,煮著一條抹布。他那藥發之時,必然七竅內流血,口唇上有牙齒咬的痕跡。他若放了命,你便揭起被來,卻將煮的抹布只一揩,都揩沒了血跡。”而后來潘金蓮真地下毒后,“武大哎了一聲,說道:‘大嫂,吃下這藥去,肚里倒疼起來。苦呀,苦呀!倒當不得了。’這婦人便去腳后扯過兩床被來,沒頭沒臉只顧蓋。武大叫道:‘我也氣悶!’那婦人道:‘太醫分付,教我與你發些汗,便好的快。’武大再要說時,這婦人怕他掙扎,便跳上床來,騎在武大身上,把手緊緊的按住被角,那里肯放些松寬!正是:油煎肺腑,火燎肝腸。心窩里如霜刀相侵,滿腹中似鋼刀亂攪。渾身冰冷,七竅血流。牙關緊咬,三魂赴在枉死城中;喉管枯干,七魄投望鄉臺上。地獄新添食毒鬼,陽間沒了捉奸人。” 南宋法官宋慈在他的《洗冤集錄》中,專門針對服毒身亡的尸體檢驗做了專門的一節。其中對于砒霜中毒死者的特征是這樣介紹的:尸體遍身發出小的青黑色皰疹,“眼睛聳出,舌上生小刺皰綻出,口唇破裂,兩耳脹大,腹肚膨脹,糞門脹綻,十指甲青黑”。這本書后來成為元明清時代官府檢驗尸體的標準指導書,而《金瓶梅》對于砒霜中毒尸體的這些特征也都把握得很準確。第五回里講到何九叔前去武大家里裝殮武大尸首,“定睛看時,見武大指甲青,唇口紫,面皮黃,眼皆突出,就知是中惡”。雖然畏懼西門慶當場沒有說穿,只是裝病退身。回到家里,告訴老婆說:“見武大面皮紫黑,七竅內津津出血,唇口上微露齒痕,定是中毒身死。”顯然小說作者對于中毒死者的身體特征也是很熟悉的。盡管潘金蓮按照王婆所教的辦法試圖將中毒的表征消滅,但只是將“口唇破裂”稍微掩飾了一下,七竅的血跡雖然當場是被擦掉了一些,可是第二天還是慢慢滲透出血水,其他的主要特征都沒有能夠消除。 (摘自《法律與生活》半月刊2008年1月下半月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