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之間不管處于什么關系?處于哪個階段?總是需要一種互相依托的存在感。這種關系的的維系往往又會陷入一種人性本能的定律:共同走過患難之后,卻在享受富貴時分道揚鑣。
尤其是婚姻當中。
很多男人會在自己功成名就甚至小有成就的時候,就對妻子挑三揀四,越看越不順眼,還大言不慚地說道:兩個人沒有共同語言沒有感情了。
我想問下:沒感情孩子哪來的?十幾年的日子怎么過來的?你能在前方全力以赴,是誰在給你安撫后方的?就是你對她沒有了感情的那個女人。
小欣就是這么一個盡力輔佐老公的好女人,創業期間雙方父母孩子不用他費心,家務活更是不用他沾手,用她自己的話說:我要讓他在奮斗的同時沒有任何負擔。
可他卻在事業穩步上升后,以兩個人沒有感情提出了離婚。
有很長一段時間鬧得沸沸揚揚。小欣一直不愿意離婚,就這樣干耗著,拖著,總想著他玩夠了就會回家。可是,因為長時間的沒見面,沒交流,他偏離家庭的軌道越來越遠了。
小欣的哭訴:最困難的時候是我陪在他身邊,打拼的時候是我動用家族的力量在幫他,掃除一切障礙讓他沒有后顧之憂,我付出了那么多,真的不甘心啊。親戚朋友聽著也心涼,指責男人的忘恩負義。
卻不知道對于成功后變心的男人來說,最忌諱的就是提起曾經的失敗,落魄潦倒的日子就像一根刺一樣扎在他大男主義的尊嚴上,他費盡心思去遮掩,卻被糟糠妻子一點點揭開,像面明晃晃的鏡子一樣照射著他的過去,讓他再次看見自己的窘迫和低人一等。
他受不了這樣的折磨,最終起訴離婚,把現有的財產都留給了小欣。
可是,幾年后聽說他過得并不如意,那個當初能激起他熱情和愛情的女人,也漸漸過成了柴米油鹽的平淡夫妻。是不是也可以說沒有共同語言,沒有感情呢?
愛是雙方的,流動的,當意識到感情疲憊有危機的時候,不是用挑剔的眼光看對方,而是在忙碌瑣碎的生活中抽離出來,靜靜地聊聊天,聽聽彼此內心的需求,帶著疼惜帶著感恩對妻子說:為了工作忽略你這么長時間,難為你了。
女人是最容易動情的,男人只要說這么兩句話,就能讓滿腹報怨牢騷的女人淚如雨下。
同時自己也能重新看到曾經相愛的兩個人,是怎樣一磚一瓦在建造一個家庭的幸福。
有一個朋友說起老婆,從來就是一副不以為然的樣子,嫌棄她沒文化,嫌棄她不會打扮,更嫌棄她在事業上幫不到他,所以才導致自己四十歲了還是一貧如洗,過著死氣沉沉的日子。
再看看身邊那些混得風生水起,夫妻恩愛的朋友,覺得自己特別失敗,于是,常常嘆氣說道:唉,我就是不會娶老婆。憑心而論,他的失敗真是因為不會娶老婆造成的嗎?
大把大把的時間浪費在麻將、交友、吃喝玩樂上面,在外面精神煥發,回到家里就倒頭酣睡,任由妻子怎么叫怎么推就跟頭死豬一樣紋絲不動。
這個妻子也是他自己選的,即便當初是由親戚介紹認識,但也是經過了一年多的交往才走進婚姻的。妻子的脾氣、能力、學識等等也是一清二楚,怎么過著過著就看哪都不順眼,拿著把雕刻刀不停地在對方身上刻著,刻到血肉模糊還不自知,后面索性不刻了就剩下抱怨。
男人要找一個優秀能幫上自己的,首先看看自身有什么優勢去匹配?而不是一味的去要求對方,這種作繭自縛的心態只會導致一切往不好的方向發展,最終形成難以修復的惡性循環。
自己為婚姻套上了沉重的枷鎖,鐐銬著彼此的人生。
如果不懂得從自身找問題,我從不認為離婚能帶來好的結果。正如小欣的老公即便離婚了,照樣過得不如意,照樣把婚姻生活過成了一潭死水。
這個時代是自由選擇的時代,壓根不存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選擇的前提就是你具備了多少被選擇的條件,才決定著選擇的空間。
任何的選擇能否形成好的結果,就在于過程中的經營。有的人就像猴子撿西瓜一樣,貪心不足,一路走一路丟一路撿,最后是滿心懊悔;而有的人一旦選擇了,就竭盡所能把這個選擇最優化,最終走向雙贏。
很多人以為愛是一種本能,其實不是,它是一種需要,更是一種能力。擁有愛得能力的人,就不會給愛人制造麻煩,提出要求,有矛盾的時候TA會反思自己的言行,從而改變自己。這種人跟誰在一起都能過得幸福,也能讓對方幸福。
最怕你此生自私懶惰還挑剔愛人、抱怨親人。每個人都向往有個志同道合的愛人,即使沒有大富大貴,只要夫妻和睦,齊心協力,也能過上平淡的幸福生活,那什么才是平淡的生活,安穩的幸福?
我的理解是全力把自己的生活過好,對上不成為老人的擔憂,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在家庭出現意外狀況的時候,能承擔起責任;對另一半能亦師亦友,相互支持和鼓勵,一起用理性的觀點去看到對方的不足,用感性的心態幫助對方完善自己;對下盡所能去呵護教導,引領孩子身心健康。
如此,就能不愧此生,更不會在遭遇誘惑時拿沒有感情說事。
涂磊說過一句話,每每回想起來都讓我很感慨:一妻一女一世界!
有多少人在高喊追求幸福的口號時,又為幸福做了多少?離婚率的逐步上升,真是沒有感情還是自身在膨脹?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反思,更值得我們讓那顆浮躁的心停下來,先學會愛人的能力,再去談感情談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