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雅玲原創更文第152天
感情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婚姻應該是水到渠成的結果,但事實往往是戀愛越久結婚越難。
01
班那德太太整天發愁的就是如何順順利利地將五個女兒嫁出去,這是18世紀末著名英國作家簡·奧斯汀的小說《傲慢與偏見》的開頭,但是奧斯汀的媽媽終于沒有看到女兒出嫁的那天。
這樣的擔心在如今更是普遍,據我周圍的還未結婚的朋友,怕父母的催婚已經怕到不敢接電話不敢回家的地步。
可是生活中總有這樣一批人,戀愛談得很長,就是不見其結婚,或者突然就換了個認識沒多久的對象結婚,完成終身大事。
為什么戀愛久結婚難呢?當中的原因和人的心理心態有關系,很多女性覺得反正現在熱戀中,誰也離不開誰,殊不知,戀愛越久,男人越不想娶你。
有的因為壓力大為了追求事業,有的是看到離婚率逐年上升沒有安全感,對婚姻不信任。
其實,20世紀后半期,西方新女權運動、種族平等運動和同性戀權益運動興起,以及性解放運動的蓬勃洶涌,使得很多年輕人在單身時就可以有性伴侶,女性開始進入勞動市場自食其力,結婚的年齡日益推遲,人們的“單身期”增長,但在男女關系上始終比較活躍。
來看看那些跑戀愛馬拉松的名人們:米雪和尹志強談了28年,1992年,尹志強被驗出患上鼻咽癌,米雪一直不離不棄,兩人在朋友眼中早已是老夫老妻。此外,劉德華、朱麗倩談了24年,當然后面已經結婚,汪明荃和羅家英談了21年后在2009年結婚,劉嘉玲和梁朝偉談了20年終于結婚,周慧敏和倪震談了20年終于結婚,陳慧琳和劉建浩談了16年后終于結婚……
02
一個美國心理學家解釋非婚現象:不是不結婚,而是人一生在婚姻中停留的時間要比獨自生存的時間少了。
現在美國男女結婚都晚,如果以七十歲算,可能有婚姻的時間是25年。我們已經進入以體驗為生命主導的存在形式,婚姻是最重要的體驗之一,而非全部。
我覺得很對,看來,世界真的進入以非婚生活為主體的存在方式了,而中國勢必將會走向這樣的生活。
戀愛或單身拖得越長,婚姻來得越晚,這的確是一個趨勢。
重要的原因可能是男女雙方都沒定性,大家周圍都面臨著無數的選擇機會,面臨著無數的誘惑,結婚就變成得有一些契機才可能做的事情了。
而網絡和手機就加劇了這些男人和女人的不定性,得到的訊息可能是,今天我覺得這個人適合我,明天我覺得那個人適合我。一有不合就想跟這個人分手,但在沒有更好的出現之前,又不會冒險分手。
人們常說,到最后和你走進婚姻殿堂的那個人,也許不會是你最愛的那個人,只不過是在一切時機都成熟時,隨便找個人過日子罷了。
以前覺得這話有點武斷,現在看來也有一定的道理,我們以為熬過了歲月的變遷,愛情就一定能開花結果。
戀愛久了,激情沒了,連結婚的想法都沒有了,這是眼下很多情侶面臨的困境。
03
曉蘭和男友在一起三年了,很熟悉彼此的脾氣,暴露出來的問題就越多,雙方雖然都見過了家長,男友卻遲遲不肯提結婚的事情,其實曉蘭心里也沒有戀愛第一年那時候,那么強烈想要嫁給他了,現在爭吵那么多,想到結婚后可能幾十年都重復這樣的日子,想到就恐懼。
人都是自私的,都不愿意為對方而犧牲自己,現在也早已不是曾經那個一眼定終身的年代了,就算如夫妻那般生活多年,也可能是曲終人散的結局。
有些愛情,注定敗給時間,沒有第三者,沒有變心,就是很簡單的輸給了時間,時間是最好的見證者,同時也是最好的摧毀者。
曉蘭問道,如果我們早結婚了,是不是就沒有這些問題了?
當然不是,如果不愿意為對方妥協和將就,就算結婚了也還是會面臨離婚,感情的事情就是在于兩個人愿意用心去經營,而不是爭相表明立場和個性。
愛情開始也許沒有太多的條條框框,只要你喜歡我,我喜歡你就夠了。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當愛情面臨婚姻的時候,也就意味著責任和擔當的開始,因為一本普通的結婚證,承載著你的方方面面都必須要多為對方著想,磨去棱角,善待愛人。
做不到這一點,還是別結婚。那些戀愛久了的人,相處在一起因為感覺到了責任和壓力,就更不愿意走進婚姻了,甚至心想著還好沒結婚,這就是狹隘地看待了兩個人的感情,更看輕了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