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人體陰常不足,
陽常有余這一特點,
脾陰本自不足,
且無時不耗,
如:飲食不節,
過食辛辣之膏粱厚味,
助熱生火,
耗傷津液,
使燥熱偏盛,
火熱內生,
更加損傷脾陰。
正如《素問.奇病論》所云:
“此必數食甘美而多肥,
肥者令人內熱,
甘者令人中滿,
故其氣上溢,
轉為消渴。”
這就是由于脾陰虛,
胃陽亢,
使中土失運,
升降氣機失調,
所造成的中消病的病理變化。
外感之邪,
入里化熱,
不僅使胃腑熱盛,
而且可使脾陰被灼,
如《醫學求是》指出:
“陽盛者,
必入陽明之腑,
胃腑燥熱,
陽亢已極,
脾陰漸亡。”
七情內傷,
憂思過度,
陰血暗耗,
皆可導致脾陰耗散。
反之,
五臟的陰液虧損亦可導致脾陰不足,
如腎陰不足,
不能上滋脾陰,
則脾陰亦虛,
心血不足,
肝血虧虛均可使營血不足,
脾氣失榮,
脾失所運,
致脾陰同虛,
肺陰不足,
金虛及土,
脾陰亦常耗傷。
這種由于脾陰不足致使五臟陰精不足,
五臟真陰不足,
又會反過來導致脾陰進一步虛衰的惡性循環,
只能使機體真陰更加虛衰,
虛火內生,
釀成陰虛內熱,
使津液枯涸,
則消渴之證成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