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榮是我見過最美的男人,沒有之一。這種美,不是男人的美,不是女人的美,也不是人妖的美,那就是張國榮的美,那個叫做哥哥的男人,那個風華絕代的男人。
你能想象到一個男人在昏暗的燈光下抽著煙,臉斜斜地上揚著,嘴唇微張,一雙眼睛不知道在迷離什么。或許只是在那一瞬間,有些東西就已經在你心里打下張國榮的烙印。
當然,就這部電影來說,可能并不是有多被大眾接受,盡管各種大神們進行評價審美的時候,眼光都已超脫世俗超然入圣,根本不屑于對同性戀這個話題指摘半句,一張嘴就是超乎性別的純粹愛情。臥槽哪有什么純粹的愛情。搞基就是搞基,故意忽略性別忽略這一點高高在上從各種高大上層次理論來發表那些高深莫測的東西有意思嗎。
其實在中國大眾對同性戀的理解和接受并不如外國那么廣泛,比如說在中國無論再開放的城市你也看不到如同美國邁阿密海灘上那些一對一對赤果果的好基友。當然提到這個話題就不得不提一下當代中國一位一直在風口浪尖上的學者——李銀河女士。這是目前中國該領域里最拔尖的人物了。不管是政協的提案還是貌似公開自己的同性戀身份,至少證明了一點,她確確實實是在為之努力,而且是在一個360銅墻鐵壁一般的環境里努力種下一顆種子。這種人,不論是非,就這一點而言都是值得尊重的。我有一個同學,自高中時就對這位老師以及她的理念非常感興趣,由此可見,說完全是銅墻鐵壁倒也不那么準確。當然,就我個人而言,不接受不反對,僅此而已,沒有什么激烈的建議,這本來就是個人的事情,與他人何干。
書歸正傳,來說這部電影。九七年不論是張國榮還是梁朝偉,堪稱是巔峰。除去故事性和藝術性不談,就表演而言,我個人是找不出什么瑕疵的。兩個人的演出放在一起,又有一種冰火九重天的莫名快感。梁朝偉整個的表演秉承著一貫的風格,只是這部戲里笑的有些少,不得不說他笑的著實很有魅力。電影開頭的黑白部分確實很能抓人要求,再配上王家衛導演一向不清不楚意境深遠的拍攝手法,很容易為所有要表達的感情鋪墊出年代感和質感。
整部電影,梁朝偉飾演的黎耀輝是主線,一前一后又交錯出現的是何寶榮還有小張這兩條線。起先我以為這是兩個男人的故事,后來我才發現,這原來是三個男人的故事。好吧,不得不說,整個電影里,只出現過一個女的,而且只有兩句臺詞,我懷疑這個女人的出現只是為了證明這部電影的拍攝場地還是在地球上,這個世界還是有女人存在的。當然,開個玩笑,這個女人的出現在情節上也擔負著一定的作用,此處按下不表。
王家衛的電影總會給人留下一些印象深刻的畫面,比如說東邪西毒里面的黃沙和客棧,比如說一代宗師里面的雨夜,還有宮二與葉問的對峙。而在春光咋泄里面,最讓人深刻的幾個畫面,一個是在那間小酒館門前坐著的黎耀輝,兩個人在廚房翩翩起舞,還有那盞尼加瓜拉大瀑布的燈。而整個電影里,昏黃的燈光,梁朝偉緊緊抿著的嘴唇,還有張國榮迷離的眼,這就組成了一副似乎清晰而又模糊但一直忘不掉的那個畫面了。
而整個電影里面,最有什么可講的,就是張國榮了。百度百科上有一句話我很贊同,如果這部電影缺少了張國榮的表演,確實會失色不少。就一部同性戀題材的電影來講,張國榮的表演確實能夠讓人在某些時刻忽略性別的問題,而僅僅注意在他表現出來的單純的美上面。廚房曼舞那一段,真真是將他的風華絕代表現得淋漓盡致。一個男人,穿著白色筆挺的西褲,不屑一顧的微仰著頭,在那方小小的天地里,上步,退步,扭身,回轉,神態優雅高傲,像是一個在自家城堡里翩翩起舞的貴族,仿佛大理石一般漂亮。這一刻,不是張國榮在扮演著何寶榮,而是張國榮上了何寶榮的身。
張國榮自身的表演最出彩的地方,也是他人性最令人無法言語的部分。他就像一把妖艷的火,就算再漂亮也觸摸不得,因為你不知道他會在哪一秒幻化成一個吃人的惡魔,眼睛里泛著令人瘋狂的光芒。他的每一個動作,都那么矯揉造作卻又不讓人覺得惡心,反而理所當然覺得這很美。而可能慵懶地舒展身體之后,就是就是如同野獸一般撲上前來撕咬,你永遠猜不到他下一個動作是什么。他明知道自己的結局,卻不屑做什么,就那樣高貴冷艷地燒著,直至最終連灰燼都沒有留下,這也就是他個人的真實寫照吧。
其實仔細想想,我突然覺得這部片子和韓寒的《后會無期》有些相似,當然就經典程度上兩者不可同日而語,風格上也是大相徑庭。但都在路上,都到了盡頭,而最終又回到了原點。很多時候,我們總是會有這樣那樣的沖動,或者是理想,想要走出去,想要嘗試更多,追求更多,而這一切實現了,卻又不覺得自己真的收獲了很多,而是會去懷念開始的開始。就像電影里何寶榮一直在重復的一句話,我們從頭開始,也就是說,如果他們一直在路上,那么這就是一個死結,沒有人能夠解開,因為他們永遠都會從頭開始。所以影片最后,黎耀輝回到了香港,回到了真正的最初。
劇終人散落幕的時候,每個人都不知道自己的行囊里究竟塞了多少東西,只會記得自己在流浪之后,真正迫切需要渴望的是什么,這和最初的意愿可能不太一樣。當然了,誰又記得,自己最初在想些什么呢。
活該,這就是一場夢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