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電影《何以為家》有感
文/湯紅波
在朋友的力薦下,上網觀看了電影《何以為家》。
這部作品將一個孩子眼中絕望的家與世界,將一幅貧困混亂的社會百態躍然光影。十二歲的主人公贊恩滄桑、憂郁、悲憫、堅強的眼神在我心中久久揮之不去,思緒跟隨鍵盤緩緩出發……
“我要控訴我的父母”, “控訴什么”, “他們生了我”。這是法庭上贊恩狀告自己父母的一段話。是什么樣的經歷讓一個孩子做出如此驚世駭俗的舉動?接著影片用倒敘和插敘的記錄方式,將贊恩狀告父母的緣由和經歷進行一一呈現給觀眾。
在沒有食物,沒有身份,沒有愛與尊嚴的平民窟里,贊恩努力保護他的薩哈。薩哈是贊恩的第一個妹妹,只小他一歲。廢舊大樓里,贊恩發現妹妹來了月經,他給薩哈遞上洗凈的內褲,并脫下自己的背心給她當護墊;他努力驅趕薩哈身邊不懷好意的男人,他扔掉阿薩德塞給薩哈的零食;當他敏銳的覺察到父母要將薩哈賣給阿薩德的時候,他決定帶妹妹逃亡,可是計劃沒有成功,贊恩絕望地離家出走;最后聽見妹妹難產去世的消息,他提起了刀,帶著滿腔的怨恨,對著阿薩德,對著骯臟的社會砍了一刀。
影片中讓我揪心的一幕是拉希爾因為證件到期被捕后,贊恩帶著毫無血緣關系的約納斯流浪街頭。他把約納斯放在街邊等待一個可以收養他的人。當他把約納斯放下準備離開時,約納斯卻以為贊恩在與自己玩游戲,微笑著踉蹌地朝著贊恩走去。贊恩來來回回最終不得已將一根草繩綁在約納斯的腳上,當他坐在街角看著約納斯在原地掙扎,終于他的眼角泛起了淚光,他擦干了眼淚并解開了約納斯腳上的繩子。
一個孩子照顧另一個孩子,一個幼小的靈魂守護著另一個幼小的靈魂。此時淚水奔涌而出。
“微笑,贊恩。”
“這是護照照片,不是死亡證明。”
伴隨著溫暖抒情的輕音樂,贊恩露出了笑容,我壓抑的心情也有些許欣慰。在長達兩個小時的影片里,那是他唯一一次開懷地笑。此刻他的眼神是那么清澈,他的笑容是那么燦爛!
“我希望,無力撫養孩子的人,別再生了。”
贊恩在法庭上的控訴,如同一擊擊重錘,震動著觀眾的心。生而不養,何以為家?
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深以為然。
前日和閨友聊天。她向我講述了她童年記憶里的苦楚和傷痛。她說直到現在都無法原諒和遺忘,那些年父母對她的辱罵和傷害,時隔多年再次憶起,依然淚流滿面。
是啊,有些傷害,無關道義,無關原諒,看似風輕云淡,其實在心中早已傷痕累累,流在心里的血在洶涌澎湃。
曾聽過這么一句話:“把你生下來,給了你生命,已經是最大的恩賜了,還想怎么辦啊?”其實生而不養,才是父母最大的惡。
這個世界有許多不遂人意,有許多身不由己,但無論生活怎樣艱難,必須披荊斬棘!作為父母,哪怕生活再多拮據艱難,哪怕孩子再多缺點不足,如果無力給孩子更好的物質條件,不能讓他變得足夠優秀,那么至少要給他足夠的愛和伴陪。孩子只要有足夠的愛和成長空間,就會有健康的體魄和陽光的心靈。
生而不養,何以為家?生而育之,伴之,愛之才足以為家吧!
愿每一個勇敢的孩子,都被全世界溫柔以待!
湯紅波,筆名心源清波,江蘇靖江人。一位左手詩意生活,右手柴米油鹽的凡塵女子。偶有散文詩歌在平臺發表。光陰的故事里,讓內心淡淡喜憂 ,在文字里明媚。
特邀顧問 | 張奎高
顧 問 | 曹桂明
策 劃 | 湯紅波
總 編 | 王 慧
圖文編輯:王慧
圖 源:網絡
本文作者已授權錦繡文萃平臺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