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上有篇文章,愿生生世世不再見魯迅。文章講的是魯迅的夫人朱安的故事。當然“魯迅的夫人”這個稱呼,魯迅自己是不承認的。他說朱安只是母親的禮物,而不承認是自己的夫人。
這篇文章的閱讀量非常大傳的也非常廣,我讀了以后也是義憤填膺,不由得對這個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產生了鄙夷之心:雖然有極高的成就,但在家庭問題,他簡直就是渣男。
憤慨之余,不由地替朱安設想一下。于是呢,產生了下面這篇小文:朱安的幸福生活。
從朱安嫁入周家的時候,我們反轉一下劇情,假借命運之手,讓她別嫁給魯迅,而是嫁給另外一個人。
朱安生于紹興一個小商人之家,脾氣和順,會做針線,擅長烹飪,不識字,小腳。我們現在已經找不到她年輕時的照片(如果有過的話),從她后來的照片和時人的描述,都可以得知道朱安的相貌算不得美貌。
以朱安的相貌、家世,她是嫁不了什么達官貴人的。她可能的對象,最好就是當地的小土紳。因為周家雖然是世家,但是當時已經敗落了。朱家挑女婿,也逃不出這個圈圈,超載不了這個階層。
除了家庭,再看個人。就才華而言,當然能比得上魯迅的恐怕是不多。但是反過來說,如果學識有魯迅那么高,思想有魯迅那么先進的話,朱安的下場恐怕是一樣的悲慘。所以呢,我們假設朱安幸福生活中的丈夫人選,即使家境比周家稍好一些,才華也一定沒有魯迅那么高,至多就是一個小康之家的守成之子——希望命運之神慈悲一些,不要把朱安嫁給一個浪蕩的敗家子(像秋瑾的丈夫),不要讓她遇到破產之類的意外災害(像《為奴隸底母親》),也不要丈夫早亡(像《祝福》中的祥林嫂),雖然在那個時代,在時代的大動蕩中,這樣的災害是很常見的。但既然設想朱安的幸福生活,她當然會幸運的躲過這些意外。
既然朱安的相貌,才華,很難引起男人的喜愛,我們再看看她的其他長處。朱安針線烹飪都不錯,而且從她和魯迅母親周老太太的相處來看,她非常孝順老人。但是話又說回來,在周家生活這么多年里,魯迅不理他,小叔子小嬸子瞧不起他,她除了對母親的對婆婆周老太太好以外,也就沒有別的選擇。如果是換一個夫妻和睦的環境的話,他恐怕未必對婆婆有那么好。于是呢,他的孝敬恐怕也得打個折扣。打三折,五折是太少,怎么也得打個八折,九折吧。
接下來我們再考慮其他的。朱安沒有管過家。在紹興是周老太太管家。到了北京以后,兄弟同居的幾年,周作人夫人管家,因為花錢大手大腳還跟魯迅鬧過別扭。兄弟分居之后,魯迅很快離京南下,只剩了周老太太和朱安兩個人生活。朱安始終沒有機會展示她的管理才能。但如果她在一個正常的家庭,作為媳婦,必然要分擔一些家務,年紀漸長,婆婆會逐漸退居二線,她就會接手。在漫長的時間里,她應該會訓練出一定的能力。于是我們假設,朱安會是一個很合格的主婦,節儉,勤勞,順從丈夫,孝敬老人,愛撫子女。
可是,舊社會婦女遇到其他的問題她也可能遇到。不止是舊社會,即如今天,子君也會遇到丈夫出軌的問題。但在朱安那里,這不是問題。她并不反對魯迅與許廣平結婚,而在周海嬰出生時,她也很高興,把許廣平視為魯迅的妾,自己則是海嬰的“嫡母”。如果她嫁的鄉下丈夫不拋棄她,只是另娶小老婆的話,朱安自然也能接受。然后丈夫和年輕的妾過日子,生孩子,漸漸冷落了朱安。朱安孤獨終老——和嫁了魯迅也沒有太大區別。
也許她的丈夫不會娶妾。就像毛主席的父母一樣,家境小康,但是父親專制嚴酷,“他一文錢也不給我,給我們吃的又是最差的”,“他性情暴躁,常常打我和兩個弟弟”,雖然主婦善良,但在這樣的家庭中絲毫做不了主。然后漸漸老去。然后丈夫死了(女性平均壽命比男性長),在兒子媳婦的手里討生活。而且兒子還得孝敬,家境還能維持。張愛玲講述她的保姆何干,在張家勞苦一輩子,新太太進門,把工錢減少了一半,她也不能辭職,因為鄉下的兒子在等著她的接濟。或者像《怨女》中的外婆,終年勞苦,吃不飽,還要顧著不爭氣的兒子。但她甘之如飴。
朱安的幸福生活必須有個兒子。她和魯迅沒有生育。當如果她嫁了另一個男人,應該會生下自己的兒女。然后,她照顧丈夫,教育兒女,等著兒女長大成人,娶了媳婦,嫁了姑娘,生了孫子外孫,到壽終正寢——過著她的幸福生活,像一般中國舊社會婦女一樣的一輩子。毛主席母親前兩個孩子都夭折了,朱德的母親生過十三個孩子,只養活了八個,魯迅也有過夭折的小弟弟——但這是每一個家庭都必須面對的常事,無損于朱安的“幸福”生活。只要她有兒女,她即使被丈夫拋棄,也還有所倚靠。
這樣推論下來,朱安的幸福與否,不在于丈夫對她好不好,而在于有沒有兒子。但兒子死了呢?《藥》里,華老拴唯一的兒子小栓死了,《明天》里單四嫂子唯一的兒子寶兒死了,《祝福》里祥林嫂唯一的兒子阿毛死了。如果朱安遇到這樣的情況,她又會怎么樣?
我們記得《大宅門》里的故事,春秀嫁給年紀老大的白景琦,沒有生育的可能,她就瞞著丈夫收養了兒子,晚年生活雖然凄慘,到底有所倚恃。朱安也很想要一個兒子,但她也沒有春秀的聰明與魄力。她的微茫的善于幸福的希望,都靠命運的賜予。
朱安曾經有一個著名的比喻:“我好比是一只蝸牛,從墻底一點一點往上爬,爬得雖慢,總有一天會爬到墻頂的。”但是現在呢,魯迅有了許廣平,她就追不上了。但是我們從朱安嫁給魯迅,到許廣平出現的這幾十年里,絲毫看不到朱安提高自己往墻頭爬的一點點努力。
和魯迅同時代的文人,有相似經歷的不在少數。張恨水也有原配,二人長期分居,定期匯生活費,讓她衣食無憂。在此期間,張恨水先后娶了胡秋霞和周南兩個妻子。元配去世,張恨水派長子回鄉操辦了她的喪事。同樣的,魯迅在生前也一直負責朱安的生活。魯迅去世早,之后周作人奉養母親,也一并照顧了大嫂的生活。到周老太太去世之后,朱安再沒有了收入,也還有魯迅的藏書可賣。經朋友力勸,沒有賣書,達到協議,以后由許廣平負責朱安的生活。
胡適與原配江冬秀一生相守。江冬秀與朱安有點相似,相陋,沒文化,年齡也比胡適大。唯一的不同的朱安性情溫順,而江冬秀脾氣暴躁,一言不合即大打出手。即使這樣,他們的婚姻里也不少出現第三者,從陳衡哲到曹誠英,從中國新女性到外國女才子。胡適也曾想過離婚,江冬秀動了菜刀、剪刀,以兩個兒子的性命相威脅,胡適立即偃旗息鼓。即使是生死相搏、緋聞不斷的婚姻,仍被稱為“民國七大奇跡之一”。朱安沒有遇到奇跡的幸運,更重要的是,面對丈夫的冷淡、丈夫的出走、丈夫的背棄,她毫無辦法。
魯迅曾提議與朱安離婚,結束有名無實、互相折磨的婚姻。朱安拒絕了。在她看來,離婚(她還不知道這個詞語,只知道“被休”)不是另一種人生的開始,而是天塌地陷的人生地獄。但民國也有離婚成功的。徐志摩在妻子張幼儀懷孕的時候,狠心逼她墮胎,只為了離婚去追求林徽因。張幼儀沒有墮胎,徐志摩卻一走了之。直到辦理離婚手續時,他們才再次見了面。張幼儀離開徐志摩之后,獨自扶養兩個孩子,入學讀書,回國辦公司,辦銀行。這個十五歲結婚、二十二歲被棄、五十四歲再婚的女性,活出了自己的人生。
在朱安動意想出賣魯迅藏書的時候,朋友們去勸阻。朱安說出了她一生最有名的一句話:“你們總是說魯迅的遺物,要保存,要保存。我也是魯迅的遺物,你們也得保存保存我呀!”我曾深深被這句話震撼過。朱安沒有文化,但用她的一生醞釀出的這句話,卻是恰如其分、甚至是力透紙背的。她是“母親的禮物”,是“魯迅的遺物
”,唯獨不是一個人。當她不視自己為人的時候,別人對她,也只好盡一點贍養的義務。
如果你要責備魯迅的冷淡,請不要忘記了女性自己的責任。被丈夫拋棄的遭遇,是朱安,也是那個時代許多女性的共同經歷,甚至是亙古以來所有女性的共同威脅。把自己的生命、前途、幸福完全寄托在別人身上,忘記了自己也有學習、發展、生存的能力,就等于把自己放進無舵的孤舟。茫茫大海中有幸福的小島,卻不在你的航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