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讀初中一年級的侄子侄女考試放假了,因為弟弟弟媳都在外面打工,不在家,平時就由70多歲的爸媽照顧,上學的時間就在學校里面寄宿,放假時就跟爸媽們吃。
在我們這邊,現在初一的孩子寄宿要從家里拿被子去學校睡覺的,吃飯也是在學校,每個月交伙食費。現在考試完放假了,就要把蓋了一個學期的被子拿回家里來清洗,然后到了明年開學的時候再拿去學校蓋的。
早在前幾天的時候,侄子侄女就告訴了爸媽具體放假的時間,說到時候叫爸媽去學校幫他們拿被子回來。
圖片來源網絡
侄子侄女寄宿的學校在隔家6里遠的鄉里,昨天媽媽從家里拿了根扁擔和繩子,走路去學校幫他們挑被子回家,看到這個場景,小吳就不由得想起自己讀初中時的場景,歷歷在目,滿滿的回憶。
小吳8歲才讀一年級,讀初一的時候有14歲了,那時稀里糊涂地考上了鎮上的重點班,被重點班錄取了,鎮上的學校隔我家有20多里的路程。
那時讀書也都是寄宿,在學校里面吃飯,并且吃的飯是要從家里拿米去學校自己蒸的,學校統一請了幾個人蒸飯,自己用飯盒或者是缽子裝些米,洗好加好水,放在一個木架子上面,然后負責蒸飯的,就把這些放有飯盒和缽子的木架子抬到一口大的鐵鍋上面,下面燒煤或者是燒柴火來蒸熟,到了吃飯的時間了,同學們就去找自己的飯盒,回到寢室里面,拿出自己從家里帶來的菜,吃起飯來,吃完再蒸下一餐的飯。
睡覺的被子也是從家里帶去的,一般都是一床被子,墊一邊蓋一邊,這樣子睡覺,遇到天冷的天氣,常常兩個相好的同學一起睡,這樣比較暖和一點。
那時自己吃的米,菜都是從家里背去的,那時上一個星期回家一次,拿米和菜,因此菜都要吃一個星期的,帶的菜也都是一些干菜和腌菜,能放久不易變壞的菜。每次去學校也都是走路,還要背著一個星期的米,菜,走20多里的山路要2個多小時。
到了快放假了的時候,自己就提前從家里拿一根扁擔和繩子帶去學校, 一考試完,就把被子捆好,還有一個放米和菜的木箱子捆好,還有書,每個學生都挑一擔,挑回家,也要走20多里的山路。
20多年過去了,曾經在學生時代經歷的事,記得非常的清楚。
現在農村孩子們寄宿的條件好多了,不用帶米和菜去學校里面了,只要每個月交錢就行,然后拿碗去打飯吃就好了。
放假的時候,父母在家的,有父母去幫忙挑被子,有的家里有車的,就開車去裝,輕松多了。
不像20多年前的我們讀書,我的父母一天到晚地忙碌著,父親在外賺錢,很少回來,媽媽在家里喂豬喂牛種田,一個人在家非常的辛苦,哪里有時間。都是我們自己從學校挑回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