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城
城摞城
地下埋有幾座城
開封城摞城
龍亭宮摞宮
潘陽湖底埋有幾座宮
地下埋有幾座城?
大量的考古勘探和發掘表明,開封城下共埋有六座城。它們分別是:戰國時期魏的大梁城、唐代的汴州城、五代及北宋時期的東京城、金代汴京城、明代開封城和清代開封城。這些城池按照時代由早到晚,地層自下而上的順序疊壓在了一起,構成了開封“城下城”、“城摞城”的奇特景觀。
魏國都城大梁城
大梁城是開封最早的城,是戰國時期的魏都大梁城。大梁城在目前開封地面下12~14米處。大梁城不僅是開封城市史上第一個有明確記載的城市,也是開封城市史上第一個有史可考的國都。據《竹書紀年》等史書記載,雄心勃勃的魏惠王于惠王六年(公元前365年)將國都由安邑(今山西夏縣)遷至開封,在此興筑了大梁城。
唐朝重鎮汴州城
開封城下自下而上摞著的第二座城池是唐代的汴州城。唐朝重鎮汴州城在目前開封地面下10~12米處。隋唐時期,是開封城市史上又一個大發展時期,特別是大運河開通以后,位于運河要沖的汴州,更是得此良機,很快發展為中原地區的一大軍事重鎮。
北宋都城東京城
今開封城下自下而上摞著的第三座城,就是規模最大、蜚聲中外、氣勢磅礴的北宋東京城。北宋都城東京城在目前開封地面下8~10米處。
北宋東京城是在后周時期東京城的基礎上修筑而來的。北宋定都開封之后,由于開封地處中原,地勢坦蕩,四周無山巒天險可守,是古代建都的大忌,因此北宋王朝除派40萬重兵常駐開封外,還對東京城進行過多次大規模的增筑和修葺。大量的考古勘探發掘表明,北宋東京城分外城、內城、皇城三道城墻,形成了層層套疊、壁壘森嚴的宏大氣勢。外城,是東京城軍事防御的第一道屏障,經考古實測,呈一南北稍長、東西略短的長方形,四墻全長約29120米。
金代汴京城
開封城下自下而上摞著的第四座城池為金代的汴京城。金代汴京城在目前開封地面下約6米處。靖康元年(1126年)的宋金戰爭之后,北宋王朝轟然崩潰,南宋政權定都臨安(今杭州),偏安江南,江淮以北的中原諸地從此更鼎易主,落人金人統治。金人立國期間,都城曾幾易其地,其中金廢帝(完顏亮)和金宣宗(完顏殉)二帝還曾短時期定都汴京(今開封)。
明代開封城
開封城下自下而上摞著的第五座城池是明代的開封城。明代開封城在目前開封地面下5~6米處。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遣大將徐達攻下開封,改汴梁路為開封府,號為北京。明初曾在金汴京城的基礎上對城墻進行加高增筑,除墻體仍為夯土外,城墻外表還全部用磚壘砌,使之成為一座名副其實的磚城。
清代早期的開封城
疊壓在今開封城下最上面的一座城池為清代開封城。清代早期的開封城在目前開封地面下深約3米處。
清代開封為河南省的省會(可憐我大開封如今已被鄭化了!!),是全省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康熙元年(1662年),清政府對在明末特大黃河水患中慘遭毀壞的開封城墻進行了復建,復建后“各門營建一如舊制”,城市格局無大的變化。道光二十一年(141年),黃河洪水再襲開封,大水圍城達八個月之久,開封城墻遭洪水沖刷再次破爛不堪,部分墻體被淤埋在泥沙之下。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清政府遂再次對開封城墻進行加高修葺,本次修葺之后,就是今天人們所看到的開封城墻。
門摞門
今天開封城墻的東門和西門,仍分別叫做宋門、曹門和大梁門,其名稱就是源自唐代的汴州城。另經考古調查和歷史考證,其門址的位置較唐代也沒有變化。另外,在今開封新街口一帶的文物勘探中,還發現明代的午門遺址、金代的五門(承天門)遺址、與北宋時期的宣德門遺址在同一位置相疊壓。不僅如此,最新的考占資料還證明,就連古時人們登城所使用的馬道也摞在了一起。2000年5月,在開封城墻兩門北側古馬道遺址的發掘過程中,在同一地點發現有不同時期的三層古馬道上下相疊,宛如“疊羅漢”,為開封“城摞城”、“門摞門”現象的研究增添了確鑿的實證。
在明清遺址上建起的大梁門
宮摞宮
在今日開封著名的龍亭(清代的萬壽宮)景區地下約8米深處,是北宋東京城的皇城(含皇宮)遺址所在地,它分別與金皇城(含皇宮)與明周王府紫禁城遺址相疊壓。
在建潘楊二湖下就是宮殿摞宮殿
開封不僅城摞城,宮摞宮,門摞門,還有路摞路。北宋時期,由皇城的正南門宣德門、向南經內城的正南門朱雀門、再向南通往外城的正南門南薰門的大道,是整個東京城布局的南北中軸線,也稱御街。經考證,這條中軸線,早在唐代汴州城時已基本形成,后經五代、北朱的發展,漸趨完善,一直到金、元、明、清,其位置始終沒有移動。
為何會出現疊羅漢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在探究開封“城摞城”奇觀形成原因時,“磚家”用一句話來概括開封城千百年來的興衰,那就是:成也黃河,敗也黃河。
據有關資料介紹,北宋以前,黃河流經河南北部,由天津附近入海,距離開封數百里。它雖然不斷決溢泛濫,但對開封并無直接影響。黃河真正開始威脅開封的安全,是在金代黃河向南大改道以后。此后的1000多年間,黃河決口300多次,其中大水進城的就有7次。史載,1305年黃河決口,把開封城淹沒殆盡。1642年為退李自成農民軍,明軍掘黃河堤,“城從內皆巨浸,所見者鐘鼓兩樓、群藩殿脊、相國寺頂、周邸子城而已。”高大的開封城墻幾近淤平,只露出城垛和女兒墻。大水過后,37萬人僅存2萬余人,開封城元氣大傷。
1000年前,鐵塔安靜的矗立在城市的東北角幾度秋涼,城市毀了數次,又在原址上重建了數次宋時的輝煌已不在,但鐵塔還在,仍舊挺立于城市的東北角!
然而,也正因為黃河的泥沙“大被”,東京城等才得以免遭更多的兵火風沙摧殘而較完整地保存給今人一份豐厚文化遺產。每念及此,不少專家學者常常感嘆:毀也黃河,功也黃河。6座開封城像塔樣層層疊壓,特別是從唐代到現在的2000多年間,這座城市的中軸線沒有變化,這是頑強向上的典型代表,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個奇跡!
我大開封雖歷經兵災水患,卻是在原來的城址上屢淹屢建、屢毀屢建,歷代城址的位置都沒有發生很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