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蓋,是人體最大最復雜的關節,膝關節屬于鉸鏈關節,它是我們身上少數只能往一個方向運動的關節。膝關節又是人體最大的承重關節,正常人的膝關節平均可承重35公斤。-
承受重量越多,關節軟骨磨損的機率也越大,肌腱也容易受傷,膝關節退化較快。-
根據專家研究統計,膝蓋負重倍數如下:-
1.躺下來的時候,膝蓋的負重幾乎是0。-
2.站起來和走路的時候,膝蓋的負重大約是1~2倍。-
3.上下坡或上下階梯的時候,膝蓋的負重大約是3~4倍。-
4.跑步時,膝蓋的負重大約是4倍。-
5.打球時,膝蓋的負重大約是6倍。-
6.蹲和跪時,膝蓋的負重大約是8倍。-
例如:一個體重50kg的人,每上一個臺階,膝蓋約要承受200kg的重量。(50*4倍)-
人的膝關節質有15年的最好狀態-
15歲以前:膝關節處于發育階段,青春期的生長痛多發在膝關節附近。-
15歲~30歲:膝關節處于“完美狀態”,運作起來可以說是不知疲倦。只要不破壞到膝關節組織,基本都感受不到它的存在。-
30歲~40歲:髕骨軟骨產生了早期輕度磨損,會出現一次脆弱期,出現短期的膝關節酸痛,持續幾個星期到幾個月,有的人甚至還會覺察不到。髕骨軟骨是人體膝關節內一層3~5毫米厚的透明軟骨,可以為膝關節緩沖運動帶來的沖擊。但由于髕骨軟骨沒有神經分布,所以在全層磨損前只會在脆弱期拉響一次“預警信號”,在這段時期內要避免劇烈運動。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對膝關節的使用不能再隨心所欲。-
40歲~50歲:在走遠路之后,膝關節內側容易出現酸痛,用手輕揉之后會緩解。在膝關節中,半月板的作用是緩沖震動、保持穩定。人體的60%體重都是由膝關節內側支撐,因此內側半月板的退變發生也比較早。又因為半月板上有神經分布,在退變過程中人可以感受到酸痛。這個現象的到來提醒人們:該開始保養關節了。-
50歲以上:膝關節會感覺到明顯疼痛,這是因為髕骨軟骨的“使用壽命”已到,軟骨全層磨損,關節炎已經產生。這時候應該節約使用關節,減少劇烈運動,尤其是上下樓梯和爬山,必要時可以使用拐杖來減輕膝關節承受的壓力。-
中老年人膝痛的原因-
人到中年以后,膝關節的肌腱、韌帶開始發生退行性改變,關節腔的滑液分泌減少,關節骨面長期摩擦形成骨質磨損,關節周圍組織由于炎癥等原因易發生纖維粘連,所以老年人常會感到膝關節發僵,活動時會發出“咔嗒”的彈響聲或摩擦聲,在受涼或過度活動時會誘發疼痛、腫脹、關節腔積液,嚴重的還會使老年人關節畸形,形成殘疾。具體來講,造成中老年人膝痛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1、慢性滑膜炎:表現為膝關節出現慢性疼痛和腫脹。查體可見滑膜積液、滑膜肥厚。-
2、髕骨偏移:活動后膝關節酸痛無力,休息后好轉,半蹲時疼痛。-
3、膝關節內游離體:患者腿打軟或有關節卡住感,髕下有磨擦音。-
4、髕前滑囊炎:曾有外傷史,引起髕前疼痛,查體局部有壓痛。-
5、骨關節病:久坐或久蹲后起立、上下樓時,關節疼痛明顯,休息后緩解。-
6、假性痛風:男性患者多,好發于膝關節。發作時腫脹疼痛、皮溫高、功能受限。X線片表現半月板、關節軟骨面鈣化。-
7、股骨頭壞死:髖關節病變有膝痛癥狀。-
原則上講,凡是出現上述種種情況的膝關節疼痛,都應及時到醫院找骨科專科醫師確診、治療。-
最簡單的判別方法就是讓身體告訴你答案。如果你的膝蓋會痛,就代表可能是不健康,最好是讓醫生去檢查一下。-
-
我們先來看一下膝關節不同部位的疼痛。
-
-
1、 膝蓋外側髂脛帶疼。-
2、 膝蓋周圍前膝蓋疼,又叫髕股關節疼。-
3、 膝蓋上方疼,可能是四頭肌腱炎。-
4、 膝蓋骨上方或上脛骨內側疼,可能是滑囊炎。-
-
膝蓋酸痛的日常保健:-
1、 路不要走太久,當膝蓋覺得不舒服時就應立即休息。-
2、 不做大運動量的鍛煉,如跑步、跳高、跳遠。-
3、 避免半蹲、全蹲或跪的姿勢。如蹲馬步。-
4、不做膝關節的半屈位旋轉動作,防止半板損傷。-
5、 保持理想體重以減輕膝蓋的負擔。-
6、 注意膝蓋的保暖,可以穿長褲、護膝來保護膝蓋。-
7、 少搬重物,少穿高跟鞋。-
8、 避免外傷及過度勞動。-
9、 鞋子的選擇很重要。一雙合腳的鞋子,不僅可以讓你走路舒適,還可以減少運動時膝蓋承受的撞擊與壓力。-
(1)腳背部分能與鞋子緊密結合,寬窄、長度均合適,能正確保持足弓的弧度。-
(2)鞋子的重量以輕為宜,鞋底不宜過軟,而且要有點厚度。-
(3)鞋后跟可以高2-3厘米左右,鞋底太平則走路時容易疲倦。-
(4)鞋底上帶有防滑紋。-
-
緩解膝關節疼痛,指壓穴位的治療口訣:-
急性扭傷尋梁丘,關節積水犢鼻求,-
膝蓋發涼找昆侖;膝痛中渚要常揉,-
再加膽經膝陽關;手三里處病不留,-
跪膝引血下行法;膝病肘治解憂愁。-
“急性扭傷尋梁丘”就是指如果發生突然性的扭傷可馬上點按“梁丘”穴(膝蓋骨上方貼近股骨邊緣敏感之處),它是胃經的“郄穴”。郄穴的特點是善于調治各種急性病,能最快的調節胃經氣血的有余與不足狀態,對急性腿痛、腳痛、膝蓋痛有手到病除之效。-
對于陳舊性的膝蓋疼痛,口訣中說的“膝痛中渚要常揉”就是讓您“下病上治”多按“中渚”穴(掌心向下,中渚穴位于手背部位,小指與無名指根間下二厘米手背凹陷出,用力按壓,會有力量脫落的感覺),它是三焦經的“俞穴”,它是止痛的要穴。-
“再加膽經膝陽關;手三里處病不留”,就是讓您多揉揉大腿膽經上的“膝陽關”穴(膝外側,當股骨外側上方的凹陷處)。它是膝關節氣血下行的必經之地,常按摩此穴對緩解疼痛有很好的作用。另外,還要著重按摩“手三里”穴(曲池穴下兩寸處),不僅能治療肘關節疼痛還對膝關節疼痛有特效,這就是“下病上治,膝病肘治”的治療方法。-
膝蓋出現充血腫脹或腫痛無力、酸漲、關節積液,活動下蹲困難,功能受限等現象,有可能是“滑膜炎”。,“滑膜炎”主要是微循環不通阻礙“關節積水犢鼻求”說的就是“犢鼻穴”,也叫“膝眼”穴。“膝眼”位于將膝蓋折成直角時,在它的下面凹處。指壓時用雙手中指,一面緩緩吐氣一面強壓6秒鐘,如此左右各做10次,每天做3回。則關節疼痛在不知不覺間就可去除。-
“引血下行三部曲”(推腹、跪膝、金雞獨立)是患者自治的最好良藥。-
-
膝蓋受傷時,該不該運動?-
在膝蓋已經受傷的情況下,不合理的運動會導致膝蓋的二次損傷,久而久之,膝蓋的半月板會因磨損而失去保護和緩沖的作用,重者可能走路都會不便。-
膝關節屬于鉸鏈關節,只能前后活動,不能左右活動。在膝關節已經受傷的情況下,首先要注意保護,允許的話可以進行簡易的前后運動,促進膝關節的血液循環,但不適宜強烈活動,運動不夠容易造成膝關節的僵硬,過度的運動會加速關節的磨損,但運動仍以關節不感到疼痛為度。-
-
專家介紹說,通過適當的肌肉力量、穩定性訓練就能對膝關節起到預防保健作用-
1、側躺練習:左側臥,膝蓋微彎,腳后跟并攏。頭枕在左臂上,眼睛直視前方。右手持約1至2千克的重物,放在腿外側。然后腹部繃緊,臀部繃緊,盡量抬高右腿的膝部,抬腿時身體不動,堅持幾秒鐘,放下。重復練習15次,換腿。-
2、抬腿練習:站在一個穩固的長凳或臺階后面,右腳踏上(腳后跟不要懸空),并將重量集中于右腳,身體抬高,左腳腳趾接觸臺階,堅持1至5秒鐘。然后放低左腳,輕叩地面。重復8至10次,換腿。-
3、架橋練習:平躺于地,膝蓋彎屈,雙腳分開,與臀部同寬,手臂放在兩側。緩慢抬起髖部,平穩離開地面。然后緩緩放下。重復15次。-
4、伸腿運動:平躺,膝蓋彎屈,腳平放于地。伸出左腿,套入伸縮-
拉帶或毛巾,雙手抓住拉帶兩端。用拉帶把腿拉向胸前,再用力將小腿伸直,保持10至30秒,以鍛煉小腿肌肉和腳筋。重復該動作3至5次,然后換腿。-
-
飲食-
多吃含有維生素K(如豌豆、椰菜)或服用一些葡萄糖胺補劑,都對膝蓋健康有好處。-
-
膝關節的瑜伽理療-
任何運動,在不合理的方式下進行,都會帶來損傷。在運動中,膝關節的承重大,如果不多加注意,很容易造成勞損和傷害。預防是一個很關鍵的方面,但對于已經受傷的膝關節,我們應該如何用運動來修復呢?-
腿部和臀部肌肉力量的不足是膝關節疼痛的主要原因,但肌肉過于緊張也會對膝關節造成不良的影響,腿部韌帶的拉伸也能幫助膝關節的恢復。因此,在膝關節受損以后的瑜伽練習中,應當以腿部臀部肌肉力量的建構和增強為主。以下幾個是對膝關節損傷后恢復有益的瑜伽體式。 -
-
幻椅式變體-
從山式開始,背部靠墻,慢慢的彎曲膝蓋至小于90度角,保持膝蓋和腳踝垂直于地面,尾骨內收,讓整個背部都貼靠在墻上,鍛煉腿部肌肉的力量,保持一段時間后伸直膝蓋放松。為了鍛煉大腿內側,可以在膝蓋之間夾一塊瑜伽磚。-
戰士一式變體 -
面向墻,右腳向前一步,雙手扶墻,左腳跟著地。吸氣伸展脊柱向上,呼氣彎曲右膝,感受左腿后側的伸展。注意雙腿的肌肉要收緊上提,右膝不要超過腳趾。
-
單腿站立平衡-
從山式站立開始,把重心移到右腳上,彎曲左膝向后,放在椅子上,身體不要前傾。收臀部向前,感受左大腿前側的拉伸。注意調整椅子到合適的高度。-
坐立前屈式-
從坐立山式開始,彎曲右膝向內,左腿保持伸展并且肌肉收緊,左腳第二腳趾對向膝蓋的位置。吸氣伸展脊柱向上,呼吸上身緩慢前傾,把意識放在腿部肌肉的收緊和腿部后側韌帶的拉伸上。
-
束腳式-
注意背部的伸展,如果背部不能直立就在臀部下方放上瑜伽毯或瑜伽磚。雙腳不要過度拉近身體的方向,把意識放在大腿內側的拉伸上,增強這一部分肌肉的力量。
-
側臥-
從右側臥開始,頭枕在右臂上,雙腿并攏,雙膝彎曲90度。吸氣將左腿的膝蓋緩慢向上抬起,雙腳始終并攏,,直到膝蓋分離一掌寬左右,保持幾個呼吸,在呼氣時緩慢落下。
-
仰臥手拉腿-
仰臥,吸氣是雙手拉動右腿向上,讓右大腿和地面呈90度。再次吸氣時緩慢伸直右腿的膝蓋,感受右大腿后側的拉伸,保持幾個呼吸后下落。
-
仰臥扭轉拉伸-
仰臥,雙臂伸展向兩側,彎曲左腿并將左腳放在右膝的外側。吸氣時伸展右腿,呼氣時右手拉動左膝向下,感受左側臀部的拉伸。-
如何在瑜伽習練中保護好膝關節呢?-
1.注意熱身,尤其是髖關節。-
髖關節、膝關節和踝關節是人體下肢聯接在一起的三個關節,髖關節沒有足夠活動的話,很多需要髖關節打開的體式中,就會給膝關節施加過度的壓力,讓膝關節不堪重負。開始的時候,可以旋轉髖部、腳踝,練習蝴蝶式和牛面式等等來加強髖關節的拉伸。髖關節打開以后,盤坐等體式也就容易得多了。-
2.體式的調整和構建從腳的放置開始。-
確信你的腳掌能夠穩定地接觸地面,腳掌的四個角點(前腳掌兩側兩點,腳后跟兩側兩點)要平穩分布在地面上,均勻用力。力量通過腳掌的球部深入地面,腳趾努力張開、保持能夠活動。同時注意腳心通過腳弓向上提起。這樣,膝蓋兩邊的韌帶力量均勻分布,髕骨能夠自由移動,半月板就不容易被過度擠壓。-
3.在膝蓋彎曲的體式中保持膝蓋和踝關節垂直。-
例如在戰士式和側角式中,首先讓膝蓋位于踝關節的正上方,五趾張開,彎曲膝蓋后,髕骨的位置應該和第二個腳趾的方向保持一致。如果有少量的前傾,膝蓋也不應該超過腳趾尖。同時注意腳背,不能讓腳心往下掉。-
4.避免膝蓋向內過度伸展。-
在需要腿部伸直的體式中,膝蓋很容易向內過度拉伸。比如在三角式和雙腿背部伸展式中,膝蓋的位置往往容易向內撇,這個時候膝蓋周圍的韌帶力量就容易不平衡。站立體式中,可以稍微彎曲膝蓋,讓腳掌均勻用力緊緊貼地。坐立體式中,可以在膝蓋窩下方墊上一個小毛巾卷等。-
5.注意膝蓋細微的感受及時調整。-
膝蓋的韌帶和軟骨以及半月板都是感覺不很敏銳的地方,如果你感到有疼痛,這個時候,傷害往往已經不可避免。所以應該仔細感受,一旦有一點點地不舒服,趕快調整,避免進一步損傷。如果你從體式中出來感到有疼痛,那么實際上傷害已經造成了。-
6.通過平衡體式來加強膝蓋的防護。-
平衡體式中因為身體需要自我調整來找到最佳的位置,這個時候身體的智慧會合理利用膝蓋周圍的肌肉和韌帶力量,找到其中的平衡點。尤其是需要膝蓋彎曲的站立平衡體式,例如鷹式,效用最好。這種動態的平衡主要通過增強韌帶的功能,而不僅僅是肌肉力量,所以還有助于預防將來的損傷。-
7.積極使用輔助物品。-
在坐立盤腿式中,如果膝蓋的高度超過胯部,應該在臀部下方墊一塊磚或者毛毯,至少讓膝蓋的高度和胯部平行。英雄坐的時候,也可以在臀部下面墊上墊子。雷電坐如果臀部不能放到腳跟上,可以在大腿和小腿之間放一個卷起來的毛巾。任何需要膝蓋深度彎曲的體式中,還有如兒童式和馬里奇三式中,都可以先將一個卷起的毛巾卷放在離膝蓋窩最近的地方,然后再坐下來,這樣就可以大大減輕膝蓋的壓力,而不至于損傷膝蓋。-
8.注意習練完后的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