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故宮,位于遼寧沈陽市沈河區沈陽路171號,始建于后金天命九年(1624年)清太祖努爾哈赤遷都沈陽之際,清崇德元年(1636年)建成,是滿族建立的清政權早期皇宮。 下圖是沈陽故宮東路的大政殿。
1644年清朝政權遷都北京后,沈陽故宮成為陪都。經過增建,成為陪都和皇帝巡視東北時的行宮。1926年,為沈陽故宮博物院。
皇宮門前界定禁地的東闕門文德坊。
沈陽故宮現存有古建筑114座,房屋300余間,樓閣林立,殿宇巍峨,雕梁畫棟,富麗堂皇。建筑風格融滿漢蒙族藝術于一體,有濃厚的滿族特色和中國東北地域獨有特色,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沈陽故宮的宮門大清門。
沈陽故宮中路的崇政殿。
沈陽故宮東路的大政殿與十王亭。
沈陽故宮中路的鳳凰樓。
鳳凰樓正門的乾隆御筆“紫氣東來”匾。
沈陽故宮中路的清寧宮口袋房、萬字炕、養活孩子吊起來的吊籃。
沈陽故宮中路清寧宮后,象征“一統(筒)江山”的大煙囪、火炕燒火口。
沈陽故宮中路東所的頤和殿。
沈陽故宮中路西所的迪光殿。
沈陽故宮中路西所的保極宮。
沈陽故宮中路西所的繼思齋、崇謨閣。
沈陽故宮西路的文溯閣。
沈陽故宮正在修繕的太廟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