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藍色“百草園wjy”關注吧!
對外,當時的歐洲戰場上,德國納粹勢力一路高歌猛進,裝甲洪流閃電一般地迅速入侵,吞并了歐洲諸國,并很快將英國在歐洲大陸的軍事力量和政治力量擠壓殆盡。
對內,他面對的是一群對戰爭毫無準備、如待宰羔羊般的人民群眾,還有兩股意見相左勢力強勁的政敵和一個懷疑自己的國王。
前首相張伯倫雖然被迫下臺,但在執政的保守黨之中仍有著強大的政治勢力,而除了他之外,哈利法克斯子爵也是黨內的一大政治勢力。非常不幸的是,張伯倫與哈利法克斯都是“主和派”的堅定擁護者,他們面對德國,希望通過談判來達到和平的目的,但丘吉爾則認為,想要通過談判來得到和平是根本不可能的。
其實,張伯倫他們推舉丘吉爾擔任首相的初衷是因為,只有丘吉爾能被工黨認可,況且,讓丘吉爾成為首相只是應急之策,如果不乖乖聽他們的話,丘吉爾就面臨著滾蛋的命運。事實上,不過四五天的時間,他們就開始向國王建議要換掉他了。
在這樣的境況下出任首相職位,顯然是個費力不討好的活兒,所以,用丘吉爾自己的話說,這個時候讓他當首相,不是禮物,更象是報復。沒有能在最好的時候當上首相,這不能不說是件很遺憾的事情,但是丘吉爾毫不畏懼,他認為現在還不算太晚,他選擇盡力而為。
處處持反對意見的同僚,并不喜歡自己的上司,對任何一個從政的人,也可以說,對任何一個職業人來說,這都是無法從容應對的事情,但對丘吉爾來說,這些都不算什么。
真正讓他心焦的是,在面對侵略者時,是選擇成為帝國主義的傀儡,還是選擇與世界人民站在一起來共同反抗法西斯,這才是丘吉爾面臨的最艱難的抉擇。
抗爭,無疑于以卵擊石,風險太大,幾乎沒有勝算的可能;投降,貌似還可以保存有生力量,但必將亡國。
這是最黑暗的時刻,何去何從,如何決定,丘吉爾壓力重重。
關鍵時刻,國王支持了丘吉爾拼死一爭的主張。早已清楚看到納粹本性的丘吉爾發表演講,他號召全國人民,決不投降,決不接受奴役和屈辱,要用全部力量去戰斗,不惜一切代價去爭取勝利,無論經歷多么恐怖的考驗,也要去爭取勝利,無論前方的路多么遙遠艱難,也要爭取勝利,因為沒有勝利,就無法生存,不論付出怎樣的代價,不論遭受怎樣的苦難,必須贏得勝利,必將贏得勝利……
始終都把民眾的福祉放在首位,犧牲小我,換來廣大人民的利益,隨時準備著奉獻自己的熱血、辛勞、眼淚和汗水,丘吉爾贏得了全國人民的支持,贏得了下議院的支持,就連前首相張伯倫,也揮起了他的白手帕(向同黨們表示自己的支持)。
然而,即便是有了大家的支持,但責任的承擔還在他自己。
為了救出30萬的軍隊精英,他下令加萊的駐軍做好戰死沙場的準備,拼死吸引住德軍,給英軍主力敦刻爾克大撤退爭取時間。30萬軍隊能否安全撤回還是個未知,眼前的決定卻注定要犧牲4千個小伙子。
會議室里是死一般的沉寂,這是4千條鮮活的生命啊。
此時的丘吉爾可以說是站在一條鋼絲之上吧,稍有不慎,便會墮入深淵,萬劫不復。
這個意志力堅強的人,大聲說道:一切后果我負全責!我對陣亡的4千名將士負全責!!
作為平常人的我們,無法體會戰爭的殘酷,更無法體會當時的丘吉爾承受著多么大的壓力。我們只能在電影里看到,當加萊陷落,當駐軍將士全部陣亡的電報送到丘吉爾面前時,這個重壓之下的老人哆嗦著嘴唇,佝僂著身體,坐在床邊,徹夜未眠。
電影里有個鏡頭很容易讓人忽略,但也很讓人回味,當國王問他,是如何做到早上也喝酒的時候,他淡淡的說了兩個字“練的”。
“練的”,這兩個字看似淡淡無心,實則力達千鈞。細細品味,丘吉爾肩頭的責任和他承擔的壓力沉重到讓人無法呼吸。
丘吉爾也是人,他也有種種癖好,也有自我懷疑,也有過動搖,但面對危機永不妥協才是他的堅強本色。他克服種種困難,承擔無限壓力,帶領人們保全了國家,渡過了危機,并最終贏得了戰爭的勝利。
或者,這正是丘吉爾說的,權力就是這樣,它在賜予你至高的榮譽之時,也將一把利刃高懸在你的脖頸之上。
權力越大責任越大,位居至高者承受的巨大壓力,常人是無法想象的。
當然,常人也不會面臨如此巨大的、系國之安危于一己的時刻,但任何人都有過面臨困難,面臨選擇的時候吧,當我們面臨內憂外患,舉步維艱,到了壓力至極的“臨界點”,感覺再也無法堅持時,我們該怎么辦呢?
電影《至暗時刻》將這種人生艱難的狀態表現到了極致,它告訴我們,面臨困境時,用智慧去思考,堅守自己的內心,堅定自己的信念,永不放棄,拼盡全力,勇往直前。
影片結尾,直接打出了丘吉爾的經典語錄:沒有最終的成功,也沒有致命的失敗,最重要的是繼續前進的勇氣。
這是一部關于勇氣,關于尊嚴,關于承擔和不屈服的電影。它源于歷史,直面真實,不回避,也不陷歷史于虛無;它在重申一種堅忍不拔,不屈不撓,重申“人可以被消滅但不可以被打敗”的精神。
最后,友情推薦一下,這部電影值得看了再看,并且,如果能與《王的演講》及《敦刻爾克》一起觀賞,你會獲得更不一樣的人生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