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王朝,它不僅承接了兩個少數民族,更是在皇位傳承上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說叔叔去搶侄子的皇位,弟弟圈禁哥哥,還出現了哥哥誅殺弟弟的事情,甚至最后還出現了后繼無人的情況。
朱元璋作為明朝開國皇帝,一生征戰沙場,一共育有26個兒子和16個女兒,不知道是不是朱元璋殺孽太重,在朱元璋的眾多子嗣中可以擔當大任的皇子并不多,最要命的是長子長孫都先他而去,唯一一個可堪大任的兒子燕王朱棣,還被朱元璋各種防備,最終舍棄。
朱標作為朱元璋的長子,13歲就被朱元璋立為太子,朱標深受朱元璋的喜愛,而且朱標從小就被朱元璋當作儲君來培養,可以說朱元璋在各個方面對朱標都很滿意,唯一不足之處就是,朱標太過仁慈,朱標的威望在諸多皇子中是最高的,不管是在朝廷上,還是在軍隊里,都有一幫人愿意追隨朱標。
朱標當太子期間,不斷積攢資源、人脈、威望,可以這么說,當時的大明王朝除了朱元璋,就數朱標威望是最高了,只可惜朱標突發疾病,38歲便英年早逝,朱標的離世對朱元璋打擊很大,而朱元璋不得不重新考慮接班人的人選。
朱標死后,其實最有能力繼承皇位的就是燕王朱棣,如果單論戰功,朱棣是朱元璋眾多皇子中,戰功最多的一位皇子,而且朱棣的能力和大哥朱標比起來絲毫不差,但是,讓很多人都疑惑的是,朱元璋沒有把皇位傳給朱棣,而是轉給了朱標的兒子,也就是皇長孫朱允炆。
縱觀歷史,幾乎所有封建王朝的建立都需要經歷無數的鮮血和屠戮,朱元璋的大明王朝自然也不例外,尤其是朱元璋在當上皇帝后,為了穩固皇權,屠殺了很多功臣,同時也給整個社會造成了動蕩和惡劣影響,正因為如此此,朱元璋希望自己的繼任者可以在穩固皇權的前提下施行“仁政”,以此來緩和改善自己造成的不良影響,很顯然太子朱標非常符合這個標準,只可惜朱標英年早逝,而朱允炆在朱標的教育影響下,也是以仁厚著稱,在朱元璋看來皇長孫朱允炆是施行“仁政”的合適人選。
朱棣常年在外領兵打仗,而且朱棣和朱元璋的性格極為相似,在朱元璋看來,朱棣更適合帶兵打仗保衛邊疆,不適合做皇上,朱元璋為了扶朱允炆上位,不惜殘殺了一大批有功將領,這也導致了,最后朱棣帶兵造反時,朱允炆身邊無可用大將。
朱元璋立朱允炆為繼承人,其實就是在極力維護嫡長子制度,正因為如此,就算朱棣的能力超強,就算朱棣非常像朱元璋,朱元璋也不能立他為繼承人,如果立朱棣為繼承人,便意味著誰的能力大,就可以立誰為繼承人,這顯然不利于皇權的統治。
朱元璋立朱允炆為繼承人就是為了確?;适覂炔康姆€定,也是為后人立下了規矩,而且這個規矩不能逾越,所以在太子朱標死后,朱元璋才會毫不猶豫地立朱允炆為繼承人,因為只有立朱允炆為繼承人,才能維護“嫡長子制”,反過來,如果立朱棣為繼承人,就是破壞了“嫡長子制”。
最是無情帝王家,讓朱元璋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因為朱允炆急于削藩,導致叔叔朱棣起兵造反,朱棣帶兵攻入南京后,最終還是坐上了皇位,而長孫朱允炆從此沒了下落。
縱觀古今歷史,為了爭奪皇權,引發的戰爭數不勝數,而最終遭殃的都是普通老百姓,在權力欲望面前,人性的貪婪和丑陋暴露無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