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奶奶家在一個四線小縣城,她和老伴都是小學老師,生有一個兒子。
兒子在廣州讀完大學后,選擇留在廣州發展,并和他的一個女同學結了婚。
兒子結婚時,劉奶奶和老伴傾盡所有,才湊足錢給兒子在廣州買了婚房,辦了婚禮。
兒子結婚的第3年,劉奶奶退休,不幸的是,退休后的第 2年,老伴就因病離世。
而這時兒媳已即將要生孩子,兒媳是獨生女,她的父親身體不好,需要她的母親長期在身邊照顧,沒法來廣州照顧女兒。
孤獨失落的劉奶奶,帶著悲痛收拾行李,搬到廣州兒子的家,一邊調整心情,一邊照顧兒媳和孫子。
劉奶奶知道兒子兒媳要供房,經濟壓力很大,為減輕他們的后顧之憂。
她包攬了兒子家的所有家務,洗衣、做飯、帶孫等,可謂是任勞任怨,想要避免婆媳矛盾。
可盡管如此,婆媳矛盾卻依然存在。兒媳看不見劉奶奶的付出,反而還經常挑刺。
要么嫌她買的菜品質不好,要么說她飯菜做得不好吃,說她沒帶好孫子。
劉奶奶為了家庭和睦,不愿一個家總吵吵鬧鬧,也沒敢吱聲。
偶爾跟兒子抱怨一下,兒子也只是讓她不要太計較。
這些也就算了,讓劉奶奶氣憤的,是兒媳為了滿足她父親的心愿,決定要生個二胎,隨娘家的姓。
此時,劉奶奶已經65歲,身體也在走下坡路,好不容易將孫子帶到上小學,以為終于可以輕松一些了,沒想到又要帶二胎。
劉奶奶說:“你們要生二胎,我是堅決反對的,如果你們非要生,我不會再幫你們帶”。
兒媳惱羞成怒地道:“你不幫我帶,我們就不給你養老”。兒子也附和著兒媳。
劉奶奶很失望,在房間里默默流淚,她決定自己存錢養老。
隔天一早,她就收拾東西,回了老家。
劉奶奶回到老家后,閑時和其他街坊聊天、曬太陽。每到放學時間,她就用手推車,推一些學生用品、玩具之類的,到學校門口賣。
一個月也能賺個2000多,加上自己有4000多的退休金,一個月有近7000的收入,生活過得倒也悠然自在。
一年后,兒媳生下二胎,兒子多次打來電話,讓她幫忙帶孩子,都被她狠心拒絕了。
轉眼7年過去了,劉奶奶已72歲,這7年里,兒子回來過幾次,每次都和她吵架。
劉奶奶更加堅定了,靠兒子養老是不可能的。
于是,她開始一有空就去周邊的養老院,咨詢和觀察,為將來的養老做準備。
劉奶奶75歲時,感覺自己身體大不如前,便把房子賣了40萬,選了一間自己喜歡的養老院,住了進去。
住進養老前,她打電話給兒子,讓他過來辦理養老院的簽字手續。
兒子是百般勸阻,讓她跟自己回家養老,可劉奶奶決心已定,說道:“我有90萬,不用你養老。”
劉奶奶住進了養老院,不久后她就發現,她以為自己準備充分,沒想到自己還是大意了。
她以為存夠錢,就能安心養老,但她忽略了一點,養老院里沒有家庭的天倫之樂,還得隔三岔五地面對生死。
養老院里,隔幾天就會有老人離世,她剛和他們聊熟悉,他們就走了,這對她打擊很大,讓她漸漸覺得生無可戀。
還有養老院里,那些沒有子女的老人,就像孤兒一樣沒有依靠。
不管誰家的孩子來了,他只能眼巴巴地看著。
沒有親人,過世時都沒有人來看一眼。有時還會無法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讓她覺得世態炎涼。
劉奶奶雖然有兒子,但兒子一次都沒來看過她,電話也沒有,眼見別的老人,有子女孫輩前來探視,她心里很不是滋味。
從此,劉奶奶感覺住在這個半封閉的院區里,好像和這個世界已經沒有了聯系,天天看著有人進來,有人逝去,過得很是煎熬。
直到有一天,她生病了,兒子兒媳帶著兩個孫子來看她,并再次提出,要接她回去養老。
這次劉奶奶答應了,回到兒子的家,她感嘆道:“還是在家養老好啊,錢雖然能給人物質上的保障,但只有人心,才能給人精神上的溫暖。
只有家人,才能給人以家的溫馨與歡樂”。
@簡說 :是人,都會老。大部分人都希望,自己能夠老有所依。所以,就有了養兒防老。
《事林廣記》里說:養兒防老,積谷防饑。可是,養兒真的能防老嗎?
有一句話說:愛子女是天性,愛父母是人性。
父母愛子女,幾乎所有父母都能做到;而子女孝敬父母,很多子女都能做不到。
還有一句話說:蕞靠得住的是錢,蕞靠不住的是人心。
再還有一句話說:養老有三寶,老伴、老窩、老本。
有些老人,比如劉奶奶,想過得輕松自在些,便放棄養兒防老,選擇了存錢養老。
其實,無論是養兒防老,還是存錢養老,都要做好以下兩點:
一、有一個健康的身體。身體健康了,很多問題就不存在了,老年生活也就可以過得體面自在了,這是比錢更重要的。
二、有可靠親密情感關系。無論是伴侶、子女、還是婆媳,付出真心實意,才能收獲真情,有真情維系的人,老了才能獲得真心的對待與照顧。
又有一句話說: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每個老人體面的活法,是住在自己的家,家庭和睦,身邊兒孫繞膝,享天倫之樂。
愿你我都能自在地活著,健康體面地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