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超半數人不知自己患上糖尿病
2020年《英國醫學雜志》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糖尿病患者的總數預計已經超過了1.29億人次,在全球范圍內排名第一。
國際糖尿病聯盟也曾發布過關于我國的糖尿病數據,數據顯示截止2019年,全球范圍內大約有4.63億的糖尿病患者,這些患者的平均年齡在20~79歲,但中間約有一半的患者沒有確診。
而在我國,糖尿病的患者的確診率也十分令人堪憂,2013年全國調查的數據顯示,我國有63%的糖尿病患者未診斷。換算一下,10個糖尿患者中有6個不知道自己罹患糖尿病。
沒有及時進行確診,導致我國糖尿病的治療率、控制率均不理想,很多患者會因為沒有及時控制血糖而出現了一系列的并發癥,嚴重的情況下甚至會威脅生命安全。
二、糖尿病是因為吃糖太多?少吃糖就不得糖尿病嗎?
不少人和劉大姐一樣,在患上糖尿病后就將其歸咎于吃糖引起,然而吃糖真的會誘發糖尿病發生嗎?
了解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知道糖尿病患者的患病原理,患者由于體內胰島功能受到破壞和出現抵抗,導致無法正常的分泌胰島素來分解血糖,繼而會引起血糖異常的升高。
對于這類人群來說,即便是沒有吃糖,也可能會導致血糖升高。而一些本身胰腺功能正常的人,可以正常地分泌胰島素來幫助控制血糖,即便是吃糖了身體也能及時消化分解,自然也不會因為吃糖而誘發糖尿病。
糖是我們體內非常重要的成分之一,可幫助組成組織細胞,也是肌肉和大腦組織細胞活動的主要能源。
一些人在日常因為害怕得糖尿病,而過分抗拒糖分攝入,這樣做反而容易給健康帶來不利的影響。長期糖分攝入不足,會導致身體消瘦、饑餓性酮癥等出現,還會導致身體低血糖,嚴重的時候會引起腦功能出現不可逆的損傷。
簡單來說,是否罹患糖尿病和吃糖直接沒有過大的關系,而是由于患者的胰島功能受損引起。
但對于一些已經確診糖尿病的患者來說,的確需要控制糖分的攝入。尤其需要限制白糖、紅糖等易于被人體吸收的單糖,食用這些物質后容易導致體內血糖迅速升高,對于病情的控制不利。
三、“升糖大戶”被揪出,3種食物易升血糖,高血糖患者少吃
對于已經確診糖尿病的患者來說,日常的飲食對于血糖控制有非常重要的影響作用,這幾種升糖快的食物,要盡量少吃。
江蘇省揚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支杰華提醒,糖尿病患者要警惕升糖指數高的食物,如紅棗、薏仁和馬鈴薯。
紅棗的升糖指數(GI)為105、馬鈴薯根據烹飪的方法,GI值為82~87、經過熬煮的薏仁GI值為80.7,若是高壓熬煮過的薏米GI值達到88.3,焙烤的薏仁GI值更是高達128.2,這些食物均屬于高升糖的食物。
吃紅棗和焙烤的薏仁無異于是在直接吃糖。而馬鈴薯內的淀粉在進入體內后會被糖化,轉換成葡萄糖,容易引起血糖上升。血糖較高的人群要盡量少吃這3種食物。
四、糖尿病患者做好這7點,越來越健康
中國科學院大學營養與健康研究的研究人員曾在國際期刊《糖尿病護理》上發表過一項研究,研究發現糖尿病患者保持7種好的生活習慣,與全因死亡風險下降58%、肺部死亡風險下降65%癌癥死亡風險下降43%、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下降65%以及消化系統疾病死亡風險下降74%均有關聯。
1.飲食控制
糖尿病患者日常的飲食要注意保持多樣化,多吃蔬菜、適量水果,盡量選擇深顏色的蔬菜,種類多樣化,水果盡量選擇一些低糖分的。肉類、奶類以及豆類也需要每天攝入,主食注意粗細糧配比。
2.戒酒
酒精是個非常高熱量的食物,進入體內后容易導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在短時間內飆升,對于患者的血糖控制極為不利,想要控制病情戒酒十分重要。
3.戒煙
香煙內非常多的有害化合物,進入體內后會引起癌癥、呼吸系統疾病以及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增加,對于已經罹患糖尿病的患者而言,吸煙會加速并發癥出現的速度,尤其是心血管病變。
4.堅持運動
運動可幫助提高胰島素敏感性、增強體質,對于控制血糖也有很大的幫助。建議糖尿病患者每周進行3~5次的運動,每次運動時間保持在45分鐘及以上,運動要注意量力而行,不要勉強自己。
5.不要久坐
當人處于久坐狀態下,體內的血液循環速度會變慢,容易導致甘油三酯、胰島素以及餐后血糖上升,對于病情的控制不利,建議日常久坐一個小時左右就起來活動幾分鐘。
6.保持睡眠充足
好的睡眠可以讓患者體內的胰島素抵抗下降,幫助更好地控制血糖,建議日常保證每天有8小時左右的睡眠時間。
7.情緒良好:
好的情緒對于改善身體內環境的激素分泌等有不錯的效果,日常可以選擇多出去走走、多參加社會活動等。
糖尿病是非常常見的一種疾病,它的發生和我們生活中的一些不良習慣有很大的關系,想要預防糖尿病要先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而不是將其完全歸咎于吃糖,這是不科學的。
不過,糖尿病患者的確要嚴格控制糖的攝入量,盡量少吃甜食,更不可以隨意吃白糖、砂糖等精制糖,避免血糖快速上升,導致病情惡化,誘發急性并發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