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泉穴,又稱地沖、地衢、厥心穴,為足少陰經的起始穴,是足少陰之脈的井木穴,腎經的子穴,又為回陽九針穴之一。《靈樞·本輸》篇云:“腎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張隱庵注:“地下之水泉,天上之行生也”。涌泉貼藥治療疾病的方法由來已久。選擇適當的藥物,貼在足心,藥性通過涌泉穴滲入腎經,進而傳至其他臟腑,并發揮效能,故能治療各種臟器的疾病。
涌泉穴,又稱地沖、地衢、厥心穴,為足少陰經的起始穴,是足少陰之脈的井木穴,腎經的子穴,又為回陽九針穴之一。《靈樞·本輸》篇云:“腎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張隱庵注:“地下之水泉,天上之行生也”。涌泉貼藥治療疾病的方法由來已久。選擇適當的藥物,貼在足心,藥性通過涌泉穴滲入腎經,進而傳至其他臟腑,并發揮效能,故能治療各種臟器的疾病。
圖片來源:網絡
涌泉穴位于足底前部凹陷當第2、3足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處。貼足心所用方絕大多數皆為簡易方,疾病不同,用方各異。茲舉例說明如下。
1.治神經衰弱。
酸棗仁9克,柏子仁9克,高度糧食酒適量。將二味中藥研成末,用酒調拌成泥狀,分別涂于手表大小的兩塊紗布上,然后貼敷于雙足心涌泉穴,外用膠布或繃帶固定。每晚睡前貼上,翌日早起取掉,連續貼7~10天。對神經衰弱引起的失眠、頭痛、頭昏有良效。
2.治口眼歪斜。
半夏、天南星、附子各9克,共研細末;加蔥頭20個,共同搗爛。睡前貼兩足心。
3.治高血壓。
吳茱萸18克,研細末,用醋調勻,分別涂于兩塊紗布上,然后貼敷于涌泉穴,外用膠布固定。每晚睡前貼敷,次日起床取下。連續貼敷7~10天,可使血壓下降或正常。
4.治小兒口瘡。
天南星10克,研為細末,醋調勻后貼足心。每天1次,睡前貼,清晨起床即去。貼的次數以愈為度。
5.治小便不通,少腹急脹。
水仙頭兩個,蓖麻子30粒,共同搗爛,貼足心。一夜一換,宜連貼2~3天。
6.治腎虛腰痛、夜尿頻。
肉桂15克,附子9克,共搗為細末,酒調貼足心。一夜一換,宜連貼3~5天。
7.治喘咳。
明礬30克,面粉、醋各適量,和勻做成小餅,貼患者兩足心,布包一晝夜。
8.治鼻衄。
大黃30克,生地黃15克,共研末,加少量面粉和醋調勻,貼雙足心,布包。一晝夜一換。
9.治久瀉、寒瀉。
大蒜頭兩個,搗如泥狀,分貼雙足心。每次貼1小時30分鐘。隔日1次,宜貼3~4次。
10.治麥粒腫。
吳茱萸20克,黃連10克。將上藥擇凈,共研細末,用米醋適量調為糊狀,外敷于雙足心涌泉穴。
11.治急性結膜炎。
黃連10克,蓖麻子10克,雞蛋清適量。將上藥擇凈,共研細末,用雞蛋清適量調為糊狀,外敷于雙足心涌泉穴,敷料覆蓋,膠布固定。每天換藥1次,連續用藥4~5天。
12.治鼻竇炎。
大黃20克,米醋適量。將大黃擇凈,研為細末,用米醋適量調為糊狀,外敷于雙足心涌泉穴,敷料覆蓋,膠布固定。每天換藥1次,連續用藥10天為1個療程。需用2~3個療程。
13.治急性扁桃體炎。
生大黃20~30克,食醋適量。用爐火把泥瓦塊燒紅,將生大黃放瓦上焙干,研細末裝瓶備用。每次取藥適量,用食醋適量調為糊狀,攤于白布或繃帶上,貼敷足心(男左女右)涌泉穴,包扎8小時。每天1次,連用5~7天。
14.治慢性咽炎(喉痹)。
生吳茱萸、細辛、生附子各15克,生大黃10克,米醋適量。將上藥擇凈,共研細末,用米醋適量調為藥糊,外敷于雙足心涌泉穴,敷料覆蓋,膠布固定。每天換藥1次,10天為1個療程。連用2~3個療程。
15.治耳鳴。
磁石30克,朱砂2~3克,吳茱萸15~20克,食醋適量。將上3味藥擇凈,共研細末,用食醋調為膏狀,攤于兩塊干凈的白布上。睡前將雙足用溫水洗凈拭干,用手掌交叉搓摩雙足心涌泉穴,每次約搓摩5~10分鐘。待兩足心發熱后迅速將備好的藥敷于雙足涌泉穴上,外用繃帶或膠布固定。每次敷藥6~8小時,連用7天為1個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