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講仁義禮智信。
在很多情況下,仁、義會有沖突,二者需要選擇其中一個。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怎么辦?
歷史上有一個有名的人物:管仲。他就曾經面臨著仁、義二者之間的選擇。很多的歷史學者認為管仲背叛了齊國的公子糾,為不義。但是,孔子卻認為管仲為“仁”。
先大體講一下歷史記載的經過:
當時齊襄公在位時,管仲輔佐公子糾,鮑叔牙輔佐公子小白。后來發生變故,管仲就隨公子糾逃到魯國躲避。后來齊國發生內亂,公子糾與公子小白都想回齊國奪取國君的位置。當得知公子小白已經提前動身后,管仲就帶領三十人追趕小白。追到后,管仲一箭射向小白,正中胸口。不過箭射在小白胸前的銅扣上。小白倒下假裝死去,管仲未認真查驗便回去了。于是,公子糾就放慢了行程,六天后才到齊國。小白挨了一箭后,加緊行程,順利當上了新的齊國國君,即為齊桓公。公子糾便與管仲攻打齊桓公失敗,一起逃到魯國。齊桓公知道管仲的才華,便施計將管仲帶回了齊國,拜其為相,尊為仲父。然后在管仲的輔佐下,成為公認的霸主。
這里面就有這么一個問題:既然輔佐公子糾,應該忠于他。轉而輔佐與公子糾對立的公子小白,這是不義的行為。
事實上,輔佐公子糾是個人的工作職責,屬于“義”的范疇。輔佐齊國國君齊桓公,其實是“仁”的范疇。公子糾的利益為個人所有,屬私;國君的利益為一國百姓,屬公。時勢異也,事過境遷,不同的時期,應該有不同的選擇。再從管仲為相之后的做為來看,富國強兵,平定周邊國家的內亂,與周邊國家締結友好,等等,都是遵從了儒家的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這就是“仁”。
真正的儒家“仁”的文化,并不是“愚忠”。孟子清晰提出了“權變”的概念,在“嫂溺叔援”的問題上,生命要緊,男女授受不親次之的結論,這就是禮要遵從于義。那么,在仁、義二者沖突的時候,義就需要遵從仁的要求。
老子也有類似的說法。《道德經》三十八章:“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老子鮮明地將其中的層次關系羅列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