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全球漢服文化社團不斷增加,大街小巷穿漢服的人越來越多,“漢服成人禮”、“著漢服祭花神”等活動也越來越常見,漢服從小眾文化圈逐漸進入了大眾視野,并帶動了新的產業。隨著文化傳承之脈的涌流,審美意識的反璞歸真與多棲融合,以及現代年輕人個性潮流發展,漢服從歷史風煙中款款走出,在新的時代重新煥發光彩。
有人認為:漢服在新時代重新煥發光彩,彰顯了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中國又稱華夏,這一名稱的由來就與漢服有關,中華天朝重衣冠禮儀。周公制周禮而治天下,被儒家尊為圣人,周禮通過《儀禮》、《周禮》、《禮記》的服裝和禮儀表現出來,因而衣冠、禮儀往往用來代指文明,因而漢服是文明的載體。我認為,漢服是民族凝聚力的象征,漢服具有文化象征性、民族性,可以增強整個民族凝聚力和愛國之情。漢服不斷自由發展,形成獨特的文化。漢服文化“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漢服以其頑強的生命力,在新時代的帶動下,得以重新煥發光彩,受到青年的喜愛。
有人認為:漢服不過博人眼球。這也不能一概而論,它確實博人眼球,但為什么能博人眼球?因為它在新時代里創新取進,在傳統的漢服上加以創新。服裝在中國社會里不僅僅是生活文化的一部分,它往往同時還是一種政治符號,漢服也一樣。其中有很多的象征性和意識形態的理念或其背景。穿漢服彰顯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是增強我們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手段。正所謂,始于衣冠,達于博遠。若是有人將穿漢服日?;?,會被認為是一種弘揚民族文化,增加文化自信的表現。
漢服雖然帶動了一部分的產業發展,但也出現了許多問題,例如盜版、質量不好等。當下的漢服熱確實存在商業化、功利性的問題,但這并不是我們否定漢服的理由。我們的否定應該關注于根源本身,而不是其形式。這就需要我們用正確的、更多人可以接受的方式宣揚漢服所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而不是針對其商業性質一位討伐,由此否定漢服的文化意義。
漢服的興起,不是為了讓滿大街的人都穿它,而是讓人們了解它、認同它。要不斷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吸收其中優秀的文化元素與現代社會融合,創新發展,使漢服在新時代的帶動下,依然煥發光彩。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衣冠、衣裳、漢裝,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于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繡中華”的體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繡等杰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與漢人一詞類似,漢服中的“漢”字的詞義外延亦存在著由漢朝擴大為整個民族指稱的過程。
——摘自百度百科
總 編 I 白舒婷
責 編 I 周自波、趙常茹
供 稿 I 黃穎彤
編 輯 I 趙常茹
?!?I 趙常茹
●讀詩有感
一日之計在于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