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選中的問題:
「高考對你的影響有多大?」
雖然高考對一個普通人來說,就是十八歲的一道檻,它擺在那里,好像人人都會去經歷,都知道會有這么一個重要的東西出現在自己的成人禮上;但它給自己帶來的深遠影響,要等到高考結束之后才明白得過來,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閱歷的豐富,會發現原來高考對自己的重要性遠不是當初青澀的自己能理解的。
現在回過頭去看,距離高考結束快六年了,如果簡單地把高考對我的影響分為「高考前」和「高考后」,那它恰好把我童年之后到現在的十二年時光均分為兩半。
【高考前·環境對人的影響】
高考前的六年,乏陳可談。初中三年,我很少想過要上什么大學,那時最大的煩惱在于中考之后,是選擇去縣一中還是市一中;最后我還是像流川楓一樣,選擇了離家近的縣一中。
當時這么選擇的原因很簡單,一個是縣一中的副校長帶著兩三個老師來家里游說我去縣里讀書,其中一個老師不僅是我初中班主任的班主任,還教過我媽,師老爺的面子不得不給;另外去縣里讀書也比較方便,每周我爸都可以騎摩托載我回家。
如今仔細想想,沒有去師資更好的市一中可能對我來說反而是一個更好的選擇。首先,對當時的我來說,我的中考成績在縣一中都不算亮眼,連最好的火箭班都進不去,如果去了競爭更激烈的市一中,恐怕根本得不到什么關注吧;其次,縣一中和市一中都出過清北,學校的上限對我來說是一樣的,哪怕市一中出過清北的人數多一點又怎么樣呢?照樣不能保證年年都有學生考上清北。
這其實是很重要的一點,選擇雞頭還是鳳尾?
我高中三年一直都在比火箭班次一點的飛機班當第一,這和我初中時的節奏一模一樣:
1、自己成績在班上是第一,各科老師都很關注;
2、班上的人不會對你構成任何競爭關系,一派和諧。
比初中更好的是,高中還有火箭班成績比自己還好的同學可供追趕,簡直完美呀。到了高三我從入校時的年級67名提升到年級前十,這時學校要組建一個十人小班(號稱宇宙班)來沖擊清北,給分配最好的老師,單獨安排上課時間和教室;要拉我去,被我拒絕了。(莫名想起了“當初是你要分開,分開就分開……把我哄回來……”、“曾經的我你愛理不理,現在的我你高攀不起”)
當然這個選擇絕對不是斗氣,再怎么開玩笑也不會拿自己的前途開玩笑。我是認真考慮后決定的,出于這么幾點考慮:
1、對于沖擊清北的學生來說,師資占的比重微乎其微(相比原來飛機班的老師也好不到哪去);
2、在飛機班的這兩年,成績一直屬于上升期,還沒出現過瓶頸,穩定節奏還能繼續提升;
3、去宇宙班環境突變,與其和一堆競爭對手勾心斗角,還不如在原來班上安心給同學講題;
最后事實證明了自己的抉擇是正確的,從我高二到現在,這么多年了我們學校就我一個清北。
這時高考帶給我的,是學會選擇,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高考前·高考對十七八歲少年的心智磨礪】
高考之前,一定不是很理解一句話:不經歷高考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
上了大學之后才回過神來,一直到你進入社會工作以前,高考對你個人的全方位磨礪,尤其是心智的磨礪,是非常有必要的。
你可以想一想,除了高考,還有什么會讓你和你周圍的人:
很長一段時間都在管理時間,努力學習,充分準備;
很長一段時間都在緊張興奮、壓力煎熬中度過;
很長一段時間,需要處理好父母、老師、同學、朋友之間的關系;
很長一段時間,都在磨練毅力,練習堅持,不斷試錯,調整狀態。
沒有了,哪怕是大學的考研都沒有如此,至少考研不會讓你在足足一年時間里,都在各種考試轟炸中不斷在備戰、考試、總結、調整心態;考研可以一個人備考,也不用回家,所以就用不著花心思去處理和父母、同學之間的關系。
而這一切,對于十七八歲的少男少女來說,絕對是一場徹徹底底的蛻變。
蛻變得越早,成熟得越早,能集中心思備考的時間就越多,就越容易從近千萬人中脫穎而出。
這時高考帶給我的,是學會承受,能夠迎難而上,才能笑到最后。
【高考后·喜悅和迷茫】
考上清華對于我,不亞于鯉魚躍龍門。
我們那個小鎮,還從來沒有出過清華北大,一時間,我的名字就開始頻繁出現在各個學校的公告牌上,親朋好友的嘴里;地方小,芝麻大點事都會傳的人盡皆知,于是我們鎮上人人都知道那大轉彎麻哥的兒子考上了清華。
我媽是最開心的,晚上睡覺都合不攏嘴,覺得祖墳冒了青煙;
老爸也很開心,雖然不像老媽表現得那么直白,但眼角圈起的笑意怎么都遮不住;
一幫子中學朋友都說,以后可以吹噓我有個同學在北京上學,考的清華嘞;
各路以前從沒見過的芝麻官,小到生產隊隊長,大到副縣長,都居然在一輪又一輪的飯局中一塊喝過酒了。
不禁讓我產生即將出任CEO,贏取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的憧憬,想想真的是有點激動呢。
這時高考帶給我的,是不切實際的榮耀,迷失了自己的定位和認知。
我就這么帶著清華的光環,第一次離開四川,第一次坐飛機,去了北京,進了學校。
然后就被碾壓了。
一方面自己進入大學之后,在學業方面丟掉了中學時期的扎實,后來我想了想,主要有兩點原因:
1、被“高中好好努力,上了大學就可以隨便玩了,分數沒用了,不掛就行”這種言論所誤導,輕視了學習;其實在我們學校我們專業,學分績是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
2、被考上清華帶來的榮耀遮住了雙眼,家鄉人的吹捧我表面上在謙虛,實際心里也是有些飄飄然的,誤以為上了清華就等于上了保險,只要能順利畢業就有大好的前途等著我。
恰似年少得意,可謂「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另一方面是自己的同學實在是太強了。雖然我是裸分上的清華,光看高考分數在清華排名還算不錯,能夠第一志愿進入自己想去的專業,但和厲害的同學相比,還是差了些:
1、我的高考成績在四十多萬四川考生中排48名,勉強算萬里挑一,可好些同學都是各省前五甚至狀元,那可是十萬分之一;
2、更厲害的是保送生,尤其是物理金牌的同學,他們在高中的時候就把高數學了個遍,理工科學過高數的人應該懂,人家一學期不用去上課,期末都能拿90+,而我還在為及格掙扎;
3、在清華人和人之間的智商差距,比985和三本之間的差距還要大,大神們都去選數學系的課來刷學分績,因為數學你會就會了,全做對了就能拿一百,政治課以及自己系的專業課反而不容易拿高分。
也是多虧了自己心態好,沒有因為現實和幻想差距過大而選擇去墮落來麻醉自己,更不會像那些受不了心理落差的懦夫選擇跳樓輕生一樣。
這時高考帶給我的,是巨大的心理落差,是挫折,是懷疑,是迷茫。
【高考后·反省和感恩】
一個人不能老是在同一地方停滯不前。
隨著時間的流逝,心態上的問題慢慢被自己抹平了;本科畢業之后,雖然自己讀了研,但也把自己當作一個開始工作的社會人;研究生涯的開始,就是自力更生的開始,不再向家里伸手拿錢了,開始自己養活自己。由于身份和心態的轉變,一段時間內我變得世故起來,說好聽點是成熟,去考慮職業和房子;說難聽點就是想太多,是過分的焦慮和浮躁,集中反應在那篇文章:你看到的,只是光環下的清北
以前的人喝雞湯:《我奮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而現在個人再努力掙工資也無法追趕得上一線房價的腳步。再加上類似知乎平臺的討論發酵,一時間焦慮就像連上了運放的放大器一樣,不斷進行正反饋,成為現象級全民大討論。
大家都在說是國家出了問題,是制度出了問題。
那難道你就傻乎乎地待在原地等著國家來糾正,等著社會去改革?
山不過來,我就過去,最靈活機動的永遠是自己。大環境難以改變,自己就要學會去適應環境,一味地焦慮和浮躁,除了讓自己多長幾個痘痘,上廁所的時候更痛苦一點,真沒卵用。
看看人家孫連成,水平之高,已經明白「宇宙之浩淼,時空之無限,人類又算什么,不過是螞蟻,塵埃罷了」。我沒那高境界,只能做到重新準確定位自己,抹平心理落差,學會知足,學會感恩。
沒有誰注定就會成功的,也沒有什么東西能保障一個人的成功,尤其是文憑,它只是你畢業的憑證,卻不是成功的保證。
一方面不迷信學校光環,另一方面也感恩學校光環帶給自己的好處。
聽起來好像有點矛盾,實則不然。不迷信學校光環,是為了讓自己能集中注意力放在提升自身實力上,個人能力才是鐵飯碗;感恩是為了不抱怨,相比同一階級沒能上清北的同學,我已經幸運很多了:
1、有一個高起點,不用辛苦準備考研,就能輕松保研;
2、只要認真寫簡歷,基本上不存在簡歷關過不了的情況;
3、有些單位對清北還有特別的偏好,待遇也會更好一些;
4、相比研究生學校,更看重本科學校的情況越來越明顯。
到了我現在的階段,去看高考對我的影響,已經不再是簡單地決定了上什么學校選什么專業而已。
你的大學專業,可能就影響了你第一份工作的選擇,而不同職業之間的差距是非常大的;
你的大學所在地,可能就影響你畢業后的頭幾年在哪里發展,城市和城市之間,可能就是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
你的同學發展情況,可能會影響你職業圈子的大小,是一條道走到黑,還是中途轉行創業,同學好友是會陪伴一輩子的。
現在你知道高考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大了吧。
我的回答就到這里,你又可以開始新一輪的提問了。
PS:每周的每日問答我都放在菜單欄中的「這里有你」的「你的提問」中。
蘋果用戶,你看不到的贊賞語是:努力越早,性價比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