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袁世凱是一位飽受爭議的人物,有人罵他是無恥至極的竊國大盜,有人贊他是膽略過人的改革家。可不管是支持他的人還是反對他的人,都對他復辟帝制的行為大加批判。在民主自由深入人心之時,袁世凱竟然做出了倒行逆施之舉,這無疑是他一生中無法抹去的污點。
咸豐九年(1859年),袁世凱出生了。作為近代歷史上的風云人物,他在年少時并不顯眼。他雖然讀了很多書,可兩次鄉試都名落孫山。不過,科舉帶來的打擊并未使他一蹶不振。在痛定思痛后,他在光緒八年(1882年)跟隨吳長慶遠赴朝鮮平叛。
袁世凱雖然是文人出身,但在戰場上自有一股英雄氣。戰斗中,他身先士卒,跑在前面不斷放槍,直打得朝鮮叛軍四處逃竄。于是,清廷看出袁世凱是一個將帥之才,便讓他在朝鮮領軍。袁世凱受到青睞后,將全部精力都放在了新軍上。
在訓練中,他治軍嚴肅,一張一弛,深受將士的愛戴。在日常生活中,他和朝鮮的很多大臣關系很好,得到了朝鮮人士的一致稱贊,稱他為“袁司馬”。當時,袁世凱只有二十三歲。并且,袁世凱在朝鮮發跡后,更是迅速的引起了李鴻章的注意。
光緒十一年(1885年),李鴻章親自推薦他為朝鮮商務委員,將朝鮮的通商大權全部交到了他的手中。甲午戰爭之后,袁世凱回國編撰《兵法》,并將著好的十二卷上呈給榮祿看,得到了榮祿的賞識。要知道,榮祿是慈禧太后面前的大紅人,有了這層關系,袁世凱在國內可謂是順風順水。
《馬關條約》簽訂后,清廷不想坐等亡國,便想要改練新軍。于是,榮祿趁此機會,將在朝鮮戰場上屢立戰功的袁世凱引薦給了慈禧太后。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慈禧太后命袁世凱去天津小站接管定武軍,想看看他的能耐。當時,袁世凱掌握兵權后絲毫不含糊,他馬上招兵買馬,很快便組建了七千多名新建陸軍。
慈禧太后看到了成果之后十分高興,在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將袁世凱升為直隸按察使,給予了他更大的軍權。自此,袁世凱成為了清王朝的核心大臣。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以慈禧太后和榮祿為首的頑固派勢力認為,維新變法損害了自己的利益。于是,決定發動政變,對光緒帝實行逼宮。可是,光緒帝不想坐以待斃,便對手握軍權的袁世凱極為拉攏。因為袁世凱的交往能力極強,不管是維新派還是頑固派他都保持著若即若離的關系。
然而,光緒帝久居深宮,雖然身為皇帝但心思還很幼稚。他見袁世凱對變法維新并不抗拒,便高興地任命他為兵部侍郎,將他看作了自己人。此外,覺察到慈禧太后的陰謀后,維新派更是視袁世凱為救命稻草,將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他身上。
當年九月十八日,維新派首領之一的譚嗣同深夜面見袁世凱,想要他率軍囚禁慈禧太后,然后,斬殺榮祿。看著大義凜然的譚嗣同,袁世凱不禁直冒冷汗。在他看來,慈禧太后掌權多年,又久經宮廷政變,根本不是維新派這幫書生可以對付的。
當時,維新派視死如歸,想要殺身成仁,可袁世凱卻不想頭腦一熱白白犧牲。于是,他裝作一副舍生取義的樣子,對譚嗣同的計劃滿口答應。但是,譚嗣同剛一走,他就馬上派人向榮祿告密,狠狠地陰了維新派一手。而且,為了置身事外,袁世凱在一天后便乘火車跑到了天津。
這樣一來,無論是誰占了上風,他都可以長保富貴了。
然而,袁世凱在天津待了不到一天,慈禧太后囚禁光緒皇帝的消息便已傳來。袁世凱料定維新派必已失敗,于是,便以告密的功臣自居,從此,深受慈禧太后的信任。到了第二年六月,慈禧太后將他升為工部右侍郎,并在十二月讓他擔任山東巡撫。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李鴻章在國人的一片罵聲中去世。雖然,失去了中堂的護佑,但袁世凱在清廷仍然屹立不倒。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袁世凱建成北洋軍,六鎮總共六萬多人。除了第一鎮外,其余五鎮首領都是他的心腹。
然而,在袁世凱為自己的實力感到欣喜的同時,清廷也開始對他防范起來。光緒二十三年(1907年),清廷采用明升暗調的方法將他改任為軍機大臣,一下子就取消了他對北洋軍隊的指揮權。次年,溥儀即位后,攝政王載灃又讓他以回家養病為由,毫不客氣地將他手中的權力全部剝奪了。
但是,仕途的起伏并未讓袁世凱灰心喪氣,他老老實實地交出了權力。然后,在家鄉裝出一副與世無爭的樣子,整日里垂釣喝茶,對清廷的決定沒有絲毫不滿。
其實,不甘寂寞的袁世凱一直密切關注著政事。在他看來,載灃等人雖然占盡上風,但若真的出了事情,除自己外無人能夠掌控北洋軍。袁世凱所料不錯,宣統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廷令陸軍大臣蔭昌前去平叛,可蔭昌書生出身,雖有一肚子理論,但毫無戰場經驗。
雖然,他有心苦撐危局,但北洋軍一直唯袁世凱馬首是瞻,跟蔭昌根本不是一條心。所以,在革命軍猛烈的炮火下,蔭昌被打的節節敗退。之后,清廷見局勢不妙,只得請袁世凱出山。袁世凱意氣風發地接過軍權,很快便抵擋住了革命軍的攻勢。
宣統四年(1912年),袁世凱對革命黨威脅加談判,又在清廷面前不斷恐嚇,最終竊取了大總統的位置。自此,袁世凱成為了中華民國的實際掌權者。
雖然,革命黨在法律方面對他加以限制,但是,奸詐的袁世凱竟不惜動用地痞流氓的力量來騷擾議員,硬生生地坐穩了大總統的寶座,視議會為無物。
1914年,袁世凱直接將國會解散,再也不受任何限制。看到革命黨人和清廷都無法再對自己發號施令,袁世凱不禁飄飄然起來。雖然,此時的他已經五十多歲了,但大半輩子都在俯首稱臣的他,心中一直有著登基稱帝的野心。
于是,為了獲取日本方面的支持,袁世凱在1915年將日本的《二十一條》全盤接受。到了1915年八月,他請美國人和日本人出面發表文章,鼓吹帝制的好處,為自己的登基大造輿論。看到反對自己的人不多,袁世凱在欣喜之下,馬不停蹄地組建“籌安會”,大張旗鼓地為自己的稱帝做宣傳。
但可笑的是,為了粉飾自己的行為,袁世凱竟裝模作樣地組建了一個“全國請愿聯合會”,并讓近兩千多名國民代表進行投票。在部下的暗箱操作下,投票結果自然是袁世凱希望看到的。
當年十二月十二日,袁世凱假惺惺地宣布自己“從民所欲”,正式接受帝位,并改1916年為洪憲元年。
就這樣,袁世凱自己制作了一頂皇冠,然后,派人戴在了自己頭上。如此自導自演之下,民國的招牌已被他拆的所剩無幾。雖然,袁世凱的部下對他唯唯諾諾,但民眾的眼睛可是雪亮的。十二月二十五日,云南首先站出來反對袁世凱,聲稱不再接受他的領導。
接著,貴州廣西等地迅速響應,并組成了“護國軍”聲討袁世凱。袁世凱覺得情形不妙,只好在1916年二月二十五日下令緩辦帝制,想觀望觀望再說。但是,情況的惡化程度遠超他的預料。護國軍越打越多的同時,北洋軍也出現了內訌。
與此同時,反對帝制的馮國璋和段祺瑞開始和護國軍暗中聯系,對袁世凱若即若離起來。對此,恐慌不已的袁世凱在三月二十二日下令取消帝制,廢掉洪憲的年號,以此來向護國軍服軟。
然而,皇冠已戴,縱使再摘下,民眾也不會善罷甘休。
護國軍愈戰愈勇,怎會因為袁世凱的示弱就罷兵呢?
護國軍方面軟硬不吃,堅決要求袁世凱下臺。此外,孫中山也趁機發動反袁斗爭,繼續推進民主自由。
因為,袁世凱一直對心腹馮國璋甚為倚重,所以,此時想讓馮國璋出面收拾殘局。但是,老謀深算的馮國璋見民怨沸騰,迅速與袁世凱劃清了界限。
甚至,為了自證清白,馮國璋連續向袁世凱發電報,催促他趕快退位。馮國璋一帶頭,袁世凱在南方的嘍啰們也接連宣布獨立。眾叛親離之下,袁世凱再無辦法。他又驚又氣,很快便病倒了。
1916年六月六日,在全國民眾的唾罵聲中袁世凱離開了人世。
而此時,據他稱帝不過半年之久。
辛亥革命之后,共和已經是大勢所趨,任何想要反對的人只不過是螳臂當車罷了。而袁世凱作為統治階級的核心人物,正應該領導全國人民順應時代潮流,大踏步地走向富強。倘若,他能如此行事的話,定能流芳百世,在中國近代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但可惜的是,他被皇冠的光芒迷惑,開啟了歷史的倒車,最終,落得個可悲的結局。因為,歷史是向前發展的,任何倒行逆施者必將自食其果,倒在時代的浪潮中不留一絲回聲。
參考資料:
【《竊國大盜袁世凱》、《清史稿·本紀二十三·德宗本紀一》、《清史稿·后妃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