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始于 張揮
張姓始祖張揮,號天祿,青陽之子,為黃帝之長子玄囂的第五個兒子,是古代重要武器弓矢的發明者。因弓箭的誕生對當時社會貢獻很大,所以黃帝封揮為弓正,職掌弓矢制造。也稱弓長。后又取弓長之意,賜姓揮公姓張于青陽,因此說中華張姓始祖為揮公,張姓祖根在清河。
李始于 李利貞
李姓始祖李利貞娶陳國契和氏女兒,生子李昌祖,后在陳國任大夫。李昌祖的兒子叫李彤德。彤德的曾孫李碩宗,被周康王賜采邑于苦縣。他是老子的祖先。上古帝王顓頊之后皋陶后代理徵,字德靈,封為中吳伯,在殷紂王時任理官,因執法如山,忤逆昏君商紂王的旨意,招來殺身之禍。家族面臨株連危險。妻契和氏攜幼子利貞出逃,到伊侯之墟,饑渴交侵,摘路旁樹上李子充饑才得生存,最后到豫東地區的牯縣。一感李子活命之恩,二為改姓避難,所以理利貞改姓李利貞,后遷徙定居隴西。從此李氏延續萬代,繁衍發達而成中華第一大姓。
王始于 周靈王之子太子晉
源出姬姓。周靈王之子太子晉,也稱王子晉和王子僑,因值諫而被廢為平民。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職,時人因其是王族的后代便稱為“王家”,這支族人遂以王為氏先秦時期,這支王姓一直活躍于河南洛陽一帶,秦末漢初,王離之子王元和王威,為避戰亂分別遷徙至山東瑯琊、山西太原,最終發展成瑯琊和太原的兩大王姓望族。
徐始于 徐若木
徐若木,伯益之子。伯益曾佐大禹治水,為禹治水成功立下了汗馬功勞,因此在論功行賞時,伯益的兒子若木被封到古代的徐城,建立了徐國。
徐若木傳到三十二世徐偃王時,由于他愛護百姓,施行仁政,結果不僅徐國,連周圍三十幾個諸侯國都非常擁戴他。周天子獲悉徐偃王如此深得民心,大為感觸,于是便讓偃王之子繼續治理徐國。因若木首封徐國,其后代便以國為氏,稱為徐氏。
席氏正宗始祖 席師
席師的后代。根據《萬姓宗譜》的記載,堯為部落首領的時候,遇到一個自稱為席氏的老翁,擊壤而歌。堯聽了以后很佩服,于是拜他為師。席師就是席氏的始祖。
從籍姓改過來。春秋的時候,晉國有大夫籍談,因為他負責管理晉國的典籍,所以便以籍作為自己的姓氏。他的第十三代后人,是秦末項羽的后代,叫做籍鑲,項羽名籍,籍鑲為了避項羽的諱,于是將籍改為席,他的后人也跟著改成了席姓。后來項羽戰敗自殺,籍氏不用改姓避諱了,于是有一部分恢復了族姓,有一部分卻沿襲了席姓,形成了席姓的一支。
周氏正宗始祖 周赧王
周氏是出自姬姓,用國名作姓氏的。后稷的裔孫古公父為狄所逼,率領族人自邰遷徙至陜西岐山下周原,從此稱為周族。古公的曾孫姬發,繼承其父姬昌的遺志,聯合諸侯,攻滅商朝,建立周朝。
平王以后,傳至第24王周赧王時,于公元前256年被秦國滅掉,以赧王為首的王族,都被廢為庶人百姓,遷到今河南臨汝縣西北。當地人稱其為周家,于是他們就以“周”作為自己的姓氏。
周赧王在位時期,東周王室的影響力僅限于都城雒邑。早在他的祖父周顯王在位期間,秦國的勢力迅速擴張,以西戎霸主自居。周赧王時期,秦昭襄王基本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所以無論周赧王是不是一個有道明君,對于挽救危亡的周朝都沒有什么作用了。周赧王五十九年,西周公降秦,盡獻其邑三十六城、民三萬,秦盡收其獻,歸其君于西周國。前256年,周赧王崩,宣告東周覆滅,周民東亡,秦取九鼎。后七年,秦莊襄王滅東周公國。
朱氏正宗始祖 邾子挾
朱氏出自曹姓,是顓頊帝的后裔。顓頊帝有個孫子叫陸終,生有6個兒子。其中,第5個兒子叫安,姓曹,封在曹(今山西東定陶縣西南)。周武王滅商后封弟弟振鐸在曹國,稱為曹叔振鐸;改封曹安的苗裔曹挾在邾國,稱邾子挾,附庸于魯國鄒縣。
春秋時,邾子挾傳至儀父,見齊桓公稱霸諸侯,便附從于齊,進為子爵之國,亦稱邾婁。戰國時,邾國被楚國所滅,其公族子孫遂以國名邾為氏,后又有人去邑以朱為氏,稱朱氏。
史真相 原創作品
轉載需注明 史真相 四川天地傳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