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稱因網上愛國言論而與人爭執、“約架”,被人毆打的威海青年侯聚森,24日被警方處以行政拘留10日。隨后,侯某父子接受媒體采訪,侯本人表示不是“約架”,其父則稱“人家打上門來了,咱們還不能還擊嗎”。
從具體行為來看,這就是一樁普通的治安案件,本無太多歧義。雙方無論因為什么原因而發生打架斗毆行為,既然觸犯《治安管理處罰法》,就應受到法律處罰。這件事情因為“愛國”二字而鬧得沸沸揚揚,引起廣泛關注和爭議,或表明有些人對何為愛國,何為公民行為規范,仍缺乏明晰的概念。
很簡單,一個人不能自認為愛國而去毆打另一個人,另一個人也不能因為被一個自稱愛國的人打了,就被視為不愛國的人。比如說,以侯聚森在網上不堪入目的粗暴言論,在他人看來,或許根本不配談愛國。愛國不愛國,在這時候只是一種個人情感,互相打架斗毆,則屬于公共治安范疇。一碼事歸一碼事,不能混為一談。這且不說,一個人愛不愛國,自己說了不一定算,而應符合愛國的定義,或者訴諸公論,否則可能出現對愛國主義的濫用。
更重要的是,法治是現代中國的核心價值,一個人如果真的愛國,更不能因此為所欲為,乃至于觸犯法律。愛國并沒有違法的豁免權。哪怕目標崇高,也不能遮蔽行為的非法。如果一個人愛國,更應成為遵規守法的典范,而不是成為違法亂紀的“標兵”。一個行為惡劣、言論粗鄙的人,很難讓人將其與愛國聯系在一起。否則,這將對那些真正的愛國者構成一種侮辱。
侯聚森因觸犯法規被處以行政拘留,可說是一件好事。由于他尚未年滿18歲,對其行政拘留不執行。但從這件事中,他應吸取教訓,不要再把時間浪費在網上廝混,而應認真攻讀學業。對于侯父,也不必為兒子鳴冤抱屈。
愛國不是一劑興奮劑,更不是一道“免責金牌”。這件事或許還能夠讓更多所謂“愛國青年”明白,愛國首先是要履行公民義務與責任,而不是攻擊詆毀其他公民“意識形態”的武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犯法者雖遠必“抓”,哪怕嘴上掛著“愛國”二字,切莫心存僥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