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平元年(508)九月,宣武帝召元勰、元雍、元嘉、元懌、元懷和高肇等人進宮議事,元勰因為王妃生產,本不想進宮,在使者一再催促下不得不登車進宮。
元勰的專車剛進東掖門,走到一座小橋前,拉車的牛說啥也不往前走了(您沒看錯,王爺的專車是牛車),任憑車夫抽打,就是一動不動。這牛跟了元勰多年,以前進宮都很正常,今天為何如此反常?
元勰正納悶時,橋對面走來一個大太監,沒好氣地斥責道:
諸位王爺都已進宮多時,彭城王為何姍姍來遲?還不趕緊下車入宮,陛下就等你一人兒了。
說著一揮手,兩個武士上前不由分說架起元勰就走。
會議很簡短,宣武帝簡單介紹了一些政務軍務,磨磨唧唧到中午,命人安排宴會,留諸位王爺在宮中吃頓工作餐。宴會嘛肯定少不了喝酒,鮮卑人又巨能喝,一口氣喝到了深夜,一個個醉得東倒西歪,家肯定是回不去了,要是被巡城的領軍將軍抓到醉駕,那就尷尬了。
于是暖心的宣武帝特意恩準眾人在宮中的招待所住下,等天亮再出宮。
元勰被扶進屋后,沒過多久左衛元珍領著幾個武士推門而入,手中端著一個酒壺。元勰一個激靈,酒都醒了一半,便問元珍深夜來此何意?
元珍陰森森地說:奉旨,賜彭城王御酒一壺。
元勰有些迷糊,不是剛喝過嗎,咋又喝?再一看元珍陰森森的表情,再看后面武士全副武裝,手握刀把,兇神惡煞的樣子。
元勰也是聰明人,馬上意識到不對勁兒!
這酒——
沒錯,這是毒酒,彭城王請用吧。元珍倒也爽快。
元勰嘆道:我忠于朝廷,何罪見殺?
意思是我對朝廷忠心耿耿,我有何罪要殺我?
元勰似乎心有不甘,又說:我要見陛下問個明白,死也無恨。
元珍冷笑道:陛下豈是想見就見?王爺還是快快用酒吧。
元勰怒道:陛下圣明,不會無罪殺我,我要和陷害我的小人當面對質。
后面的武士有點不耐煩了,抽刀用刀環拍了元勰兩下,元勰大叫:皇天,忠而見殺!
武士火了,又用刀環拍了兩下,元勰怕是受了內傷,不再吶喊,事已至此,我元某人是躲不過這一關了。 悲憤的元勰只得含恨喝下毒酒,武士怕毒酒毒性不純,又補了一刀。一代賢王,功勛卓著的彭城王元勰含冤而死,寫下了悲慘的一頁。
第二天一大早,元勰的遺體被用被褥包裹,抬上牛車送回彭城王府。
彭城王妃李氏是司空李沖的女兒,她見到元勰遺體后悲痛欲絕,追問元勰死因。宮中來人含糊其辭,只說是昨夜飲酒過度,喝死了。
這種鬼話豈能糊弄李氏,她大哭道:高肇枉害彭城王,蒼天有眼,且看你有什么好下場。
消息傳到宮中,宣武帝悲喜交加,悲的是又走了一位王叔,喜的是自己親政之路又除去一塊絆腳石。但朝野上下都在議論此事,他不能沒有表示,于是下詔在東堂為元勰舉哀,賜東園秘器、朝服、布匹、蠟等喪葬用具,又命大鴻臚督辦喪事。
孝文帝如果在天有靈,看到他最器重的六弟如此下場,不知當作何感想?會不會后悔當初不該廢殺太子元恂,改立元恪呢?
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當初孝文帝南征遷都,元勰鞍前馬后任勞任怨,尤其是在孝文帝病重臥床和去世后的緊急關頭,迎難而上支撐起危局,終于轉危為安,又盡心盡力輔佐太子元恪順利即位渡過皇帝實習期。如果沒有元勰的挺身而出,后果不堪設想。不但南征大軍會立即崩盤做鳥獸散,南齊陳顯達也會落井下石趁機大舉進攻,二十萬大軍只怕要報銷在漢江里了。
一旦南征主力玩完,洛陽城里的太子元恪還怎么出牌?他能鎮住那幫天天嚷嚷回平城的保守派大佬嗎?如果陳顯達長驅直入,能不能保住洛陽都是未知數。
說不定南遷的北魏朝廷就打包行李再次退回平城老家了,這種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由此看來元勰確實是有大功于社稷。如今他無罪被殺,京師百姓都為之痛惜。
“勰既有大功于國,無罪見害,百姓冤之。”——《魏書·元勰傳》
路上行人見面談到元勰都為他落淚,朝野上下都感到義憤填膺。宣武帝大概也心有愧疚,下詔厚葬元勰于邙山長陵東崗,其位置位于今天的洛陽市孟津區張陽村西的山坡上。那里是北魏皇族墓葬區,墓冢密密麻麻,成東西走向排列,蔚為壯觀。
元羽、元愉等謝幕退場的人都葬在這里,元勰墓民國年間尚存墓冢封土,為一小冢,后被盜掘出土了元勰王妃李氏墓志,幾年后該墓再次被盜又出土了元勰墓志。
元勰死后,禮臣經過討論,為其上謚號武宣,因此他又被稱為彭城武宣王。二十年后,軍閥爾朱榮進京制造了河陰血案,屠殺北魏皇族文武兩千多人,將元勰的小兒子元子攸推上皇位。元子攸上臺后便追尊冤死的父親元勰為文穆皇帝,讓老爹在死后二十年過了一把皇帝癮,并將他的神主遷入太廟,上廟號肅祖。
兩年后前廢帝上臺,又把元勰神主移出太廟,風水輪流轉嘛。
元勰雖然含冤而死,但他的子孫仍然活躍在北魏政壇,這和元愉家族很像,而且他們后世子孫里都出了皇帝。元勰嫡子元劭和弟弟元子正后來都不幸遇難于河陰那場屠殺中,元劭的兩個兒子元韶、元襲后來都去了東魏。元劭庶兄元子直是兄弟四個里唯一一個善終的,朝廷派他去四川梁州做刺史,結果他剛走到陜西南鄭便病倒了,索性就逗留南鄭游山玩水養病,直接躺平了。
朝廷無奈只得把他召回,剛回到洛陽不久元子直就病重而亡,好歹也算是得了一個善終,你要知道自孝文帝遷都以后,四十年間能善終的北魏王公將相寥寥無幾,大部分都是非正常死亡。
至于即位當了皇帝的元子攸,他是元勰的小兒子,后來因為和權臣爾朱榮矛盾激化,孤注一擲刺殺爾朱榮,自己也被殺進洛陽復仇的爾朱兆抓到晉陽殺害于佛寺之中。
元勰的兒子們下場凄慘,孫子們更慘,北魏分裂后他的孫子們幾乎都去了東魏,后來東魏的實際掌門人高洋取代東魏,建立高家自己的朝廷北齊,將東魏元氏皇族25家幾千人全部誅殺,連襁褓中的嬰兒都未能幸免。隨后棄尸漳水(今河北河南兩省交界處的漳河),鄴城(今河北臨漳縣西南)百姓經常從魚肚子里吃到人的指甲,嚇得百姓們很長時間都不敢吃漳水里的魚。
行文至此也算是提前交代了彭城王家族的命運和最終的結局,堂堂孝文帝六弟,一代彭城王家族最終落了個國破家亡,死得干干凈凈,化作漳水河面上的一絲絲漣漪,怎不令人為之長嘆一聲。
高肇冤殺元勰后,不久又毒死了押送回京的元愉,一月之內連殺二王,那么他接下來是金盆洗手還是尋找下一個目標呢?這個嘛,要看高司徒的心情,這小子已經榮升司徒了,在朝中呼風喚雨,不可一世,權勢達到了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