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武帝駕崩后,高肇的侄女,皇后高英便成為宮中的實權人物,要冊立新君肯定繞不過這位皇后。
當時,高皇后在內,高肇率領十萬大軍在外,如果一步不慎,就可能滿盤皆輸。以太子少傅崔光、將軍于忠、中庶子侯剛等人為首的群臣迎太子于東宮,準備舉行登基大典。
詹事王顯與高皇后同黨,企圖拖延時間,要求即位儀式次日舉行。
崔光表示反對,王顯不甘心,又提出要稟報皇后,崔光駁斥道:“帝崩太子立,國之常典,何須中宮令也。”
新皇帝即位,按照朝廷的程序執行就可,不需要得到皇后同意。
說完就和于忠一道奉太子至太極殿即位,是為肅宗孝明帝。
孝明帝即位后,惱羞成怒的高皇后又策劃謀害太子生母胡太妃,好在崔光及時采取保護措施,嚴加防范,才使胡太妃躲過了暗算。
按照慣例,群臣先尊高皇后為皇太后,不久,元雍、崔光、于忠等人又奏請尊胡太妃為胡太后,兩宮太后并立。
孝明帝雖然順利即位了,但高皇后的哥哥高肇卻還領兵在外,他手里的征蜀大軍有十萬之眾,這令朝野上下忐忑不安。孝明帝即位時因為年幼不能親政,朝政由領軍將軍于忠負責。為了安定朝局,于忠奏請讓高陽王元雍入居西柏堂參與政務;又以任城王元澄為尚書令。
太后死黨王顯等人矯詔任命高肇為尚書令,這個操作激怒了于忠等人,于忠帶兵闖進王府,誅殺王顯。
高太后的黨羽在這次行動中被一網打盡,京城中只剩下高太后一個光桿司令了。接下來就該對付人在外地的高肇了,不久一封詔書被火速送往益州前線,命高肇迅速回京。
接到詔書后,伐蜀大軍拔營回京,謹小慎微的高肇到了洛陽城外后并沒有急著進城,而是選擇夜宿城西的瀍澗驛亭。得到消息的高府家人連夜趕到驛亭迎接高肇進城。
一行人進城后便換上喪服,直奔宮中而去。
宣武帝的靈柩放置于太極殿,百官皆到此吊唁,高肇進宮后便前往太極殿,在宣武帝靈柩前這位權傾一時的國舅痛哭流涕,悲痛欲絕。沒有宣武帝就沒有他高肇的今天,就在高肇最春風得意的時候,宣武帝突然英年早逝,撒手人寰,這對高肇而言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宣武帝死后,高陽王元雍入居西柏堂,負責日常朝政處理。他和領軍將軍于忠秘密謀劃除掉高肇,這得到了眾多朝臣的支持。
當初宣武帝整肅宗室諸王,高肇為了自己的私利,大肆助紂為虐,迫害了眾多宗室子弟,北海王元詳、京兆王元愉、彭城王元勰以及皇子元昌等人都死于高肇之手。也正因此,高肇犯了眾怒,被宗室諸王視為眼中釘,肉中刺。
宣武帝一朝,宗室諸王備受打壓,日子過得很艱難,等到他一死,高陽王元雍、領軍將軍于忠等人擁立年輕的太子即位,是為孝明帝。另外又尊太子生母胡太妃為胡太后,胡太后母子對元雍等人頗為感激,自然就改變了宣武帝的政策,轉而重用宗室諸王,打壓高肇的外戚勢力。
高肇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回京的。
太極殿靈堂,高肇的出現引起了百官的注意,高肇旁若無人的跪地大哭,惹得清河王元懌、任城王元澄為之側目。與此同時,于忠等人安排的武士已經埋伏在舍人省外。高肇哭完,走出太極殿西廊,剛走到舍人省外,便被突然沖出來的武士們拿下拉殺。
得手后,元雍立即拿出早已準備好的詔書,公布高肇的罪行,以皇帝名義對其蓋棺定罪。不過這次大家似乎達成了共識,只殺高肇一人,不搞株連。殺了高肇后,高肇的黨羽都得到了赦免,并沒有搞連坐。
孝明帝下詔,以士人之禮安葬高肇,當天黃昏,高肇的尸體被悄悄運出宮,送回了高府。
高肇死后,孝明帝下詔命清河王元懌、高陽王元雍兩位宗親入朝輔政,并在一個月后,逼迫高太后出家為尼,遷居金墉城內的瑤光寺。隨著她的落發為尼,高家徹底退出了北魏的政治舞臺。史書記載,高太后被幽禁后,自宣武帝晚年動蕩的政局才逐漸穩定下來,進入了胡太后執政時代。
宣武帝駕崩后發生的這場宮廷政變,其本質就是朝野積壓已久的矛盾總爆發。尤其是宣武帝在位時備受打壓的宗室、士族勢力更是起到了決定性作用,這兩股勢力聯手搞掉了把持朝政的外戚勢力,將外戚勢力的代表人物高肇扳倒,幽禁高太后,將高家趕出了政壇。
這場宗室和士族聯手發動的政變,離不開一個關鍵人物的鼎力支持,他就是于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