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忠是代北勛貴,字思賢,他出身北魏顯赫的貴族世家代北于氏家族。其曾祖父于栗磾是北魏開國元勛,太祖、太宗、世祖三朝老臣,參與了滅后燕、胡夏,南征劉宋等戰役。在太宗朝的第一次南北大戰中奉命攻取洛陽,并長期鎮守那里,安撫百姓,架設黃河浮橋,深得太宗賞識。
于栗磾的兒子于洛拔、孫子于烈都是北魏高官,于烈就是于忠的父親。
于烈由于堅決支持孝文帝的遷都大計,深受孝文帝賞識和重用,受命和高陽王元雍一起回平城迎接太廟神主到洛陽,成為孝文帝的心腹重臣之一。
穆泰、陸叡等人謀逆一案,代北勛貴很多家族都卷入其中,甚至連德高望重的東陽王元丕都沒有幸免,他的三個兒子都參與其中,獲罪被殺。唯獨于烈家族沒有一個人參與其中,這令孝文帝龍心大悅,對于烈更加信任,命他為領軍將軍。
這領軍將軍可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職位,負責京城的防衛工作,類似于現代的首都衛戍司令。
后來孝文帝親征南朝,于烈隨駕出征,立下了汗馬功勞。太和二十三年孝文帝最后一次南征,考慮到新都洛陽正在熱火朝天建設,事務繁雜,便留下于烈鎮守洛陽。
不久,孝文帝病逝于谷塘原,隨駕的彭城王元勰給留守洛陽的于烈寫密信,命他安排太子元恪速到行宮辦理后事。因此,于烈是洛陽城里第一個知道孝文帝死訊的人,比咸陽王元禧等人都快一步。
按照元勰的吩咐,于烈也是封鎖消息,甚至面見大臣時神色和往日一樣,沒有任何異樣。
宣武帝即位后,于烈作為先帝留下的老臣,得到了宣武帝的重用,繼續擔任領軍將軍。
前面講過宣武帝即位后便暗地里打壓宗室諸王,于烈手握兵權,是軍方大佬,宣武帝還需要他的支持,自然要格外優待。仗著皇帝的支持,于烈有恃無恐,甚至公開怒懟諸王們。
最先和于烈鬧掰的就是咸陽王元禧,元禧仗著自己天子皇叔的身份,根本不把于烈放在眼里。他居然派個家奴去見于烈,要求借用羽林軍給元禧做衛隊,讓于烈趕緊安排。
這話激怒了于烈,他將咸陽王家奴臭罵了一頓。家奴回去向元禧添油加醋一說,元禧也生氣了,好你個于烈,居然敢不給本王面子!
不識趣的元禧又派人去見于烈,擺譜說我乃天子皇叔、當朝宰輔,我的話和圣旨有區別嗎?
于烈還是不給面子,斥責道:若是詔旨,就請宮人來宣旨,豈有派家奴索要皇家羽林的道理?烈頭可得,羽林不可得!
于烈這番話算是徹底得罪了元禧。
元禧一拍桌子,好你個于烈,看來得給你點顏色瞧瞧,這洛陽快裝不下你了。
元禧扭頭就上書宣武帝,建議將于烈外放恒州做刺史,從領軍將軍到恒州刺史,這貶得有點狠。于烈肯定不愿去恒州,也上書求情,宣武帝沒有理他這茬。
悲憤交加的于烈找到彭城王元勰,說了心里話:“殿下難道忘了先帝的南陽之詔嗎?為何要逼老夫到如此地步!”
就在這時,元禧的不法之事被人舉報,宣武帝決定鏟除元禧,于烈時來運轉,柳暗花明了。
當時他的兒子于忠在羽林供職,宣武帝召見他,讓他給他爹傳個話。于忠心領神會,連夜回家稟報于烈。
次日天明,于烈匆匆進宮面圣,原來宣武帝交給他一件重要任務。命他帶兵到幾位王爺府去請他們進宮見駕。
帶兵去請,這畫風似乎有點不對。
不需要多解釋,于烈也是心領神會,馬上去辦。
這次受到邀請的有元禧、元勰、元詳等人,待遇都很高。鐵甲軍護送,騎兵開道,就差再配一輛囚車了。
難怪元詳的母親高太妃看到這陣勢,嚇得差點哭出來,以為兒子“壯士一去不復返”了。
其實這是宣武帝玩的心理戰,先用這陣勢唬住王爺們再說。
果然王爺們都懵了,都以為完犢子了,結果一進宮宣武帝就逼迫他們交權。無計可施的王爺們只得交權退休,只保留王爺的帽子回王府閑住。
這場北魏版的“杯酒釋兵權”連酒都省了,簡單粗暴,一步到位。
立下大功的于烈也得到了豐厚的回報,擢升為散騎常侍、車騎大將軍、領軍、進爵為侯。
“自是長直禁中,機密大事,皆所參與?!薄段簳?/span>·于烈傳》
諸王的權收了,于烈也收為心腹,宣武帝的計劃圓滿成功。
不久,咸陽王元禧叛逃,于烈領兵將其擒拿歸案,算是出了一口惡氣。
景明二年(501年)八月,于烈“暴疾卒”,時年六十五,宣武帝舉哀于朝堂,給足了哀榮。贈使持節、侍中、大將軍、太尉公、雍州刺史,追封鉅鹿郡開國公,增邑五百戶,并前千戶。
于烈死后,其子于忠繼續執掌軍權,繼任領軍將軍。
于忠本名于登,是孝文帝賜名,元禧之亂,于忠和父親于烈合力平亂,被宣武帝再次賜名忠。
于忠上位后和北海王元詳產生了嫌隙,元詳落馬后又和國舅高肇尿不到一個壺里,于忠手里有兵權,高肇非常忌憚他。為了扳倒于忠,高肇也想到了當年元禧對付于烈的招數,請求宣武帝把于忠外放定州刺史。
于忠就這樣被趕出洛陽,不過很快宣武帝就明白過來了,又將他轉任恒州大中正,又給了一道密旨,意思是告訴他朕還是信任你的,你不要多心。
延昌初年,于忠調回洛陽,任都官尚書,加平南將軍,領左衛。后遷侍中,領軍將軍。
宣武帝晚年,宗室諸王一蹶不振,能和高肇掰手腕的只剩一個于忠。從史書記載來看,宣武帝對于忠一直非常信任,于忠曾辭謝領軍將軍一職,宣武帝不準,明白無誤告訴他朝中有才華能力的人不少,但論忠誠,都不如你,你好好干,朕就可以高枕無憂矣。
正因為有宣武帝的支持,權傾朝野的高肇始終拿于忠沒辦法,這也埋下了高肇倒臺的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