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塵"指人間俗世之意。鬧市的飛塵,形容熱鬧繁華的地方。紅塵在古代是指繁華的都市。也指人世間,紛紛攘攘的世俗生活。
“紅塵”一詞最初是見于東漢班固的《西都賦》:“闐城溢郭,旁流百廛,紅塵四合,煙云相連。”此處用“紅塵”描繪出了當時西都的繁華熱鬧的景象。紅色是中國傳統(tǒng)的喜慶的代表,逢年過節(jié),結(jié)婚生子家家戶戶都有寫紅色對聯(lián)、發(fā)紅包的習俗,鞭炮都是紅色的,由此可見“紅塵”是象征著一切世俗的快樂。后來佛道教把這個詞用來形容俗世萬物,意為污染,泛指外部一切能被我們感知和認識的事物。世間萬物皆為虛幻,迷戀紅塵而失其本性。
看破紅塵,受到道家自然無為的影響。看透了人性虛偽,厭倦名利的爭奪,向往山林的田園生活,隱退到自由、簡樸、自然生活中。世間不能完全滿足人的追求與欲望,世事難以圓滿,有情與無情終逃不掉生老病死,盛極而衰的命運。看破紅塵就是要看破人世間的是是非非。
紅塵練心,如:"小隱隱于野,中隱隱于市,大隱隱于朝。",意思是說小隱之人希望依賴周圍的環(huán)境忘卻世事,沉湎于桃源世外。中隱之人卻是匿于市井之中,笑看風云。只有頂尖的人才會隱身于朝廷之中,身雖處于喧囂的時政,卻能大智若愚、淡然處之,這才是真正的大隱。看破紅塵隱居于山林是只是形式的"隱"而已,而真正達到物我兩忘的心境,反而能在最世俗的市朝中排除嘈雜的干擾,自得其樂,因此隱居于市朝才是心靈上真正的升華所在。體現(xiàn)了崇高的道家思想。
人是這個世界上最復雜的動物,情緒變化很大。"看破紅塵”是指看透了人生,不再把一切喜怒哀樂放在心上。"看破紅塵”是對塵世中的事情進行了自我透徹的感悟,是一種自我思維突破的過程。所以“看破紅塵”的真實含義就是看破世間萬物的一切幻象,洞悉、明了世間萬物的實相,從而達到“無我”的一種狀態(tài)。它代表著一個人更高的頓悟境界。
"看破紅塵”理解為認識萬物皆空的道理后,放下對金錢、權(quán)利、名利、美色等欲望的追求和執(zhí)著,對生活中的事和物采取置之度外的態(tài)度和行為。世間恩怨,生生不息,看破紅塵是看破紅塵的浮躁,看破自己的狹隘,看破對社會的誤解,看破煩惱的不真實,讓自己具有幸福感和快樂,勇敢去走人生的道路。
我們穿梭于紅塵中,同樣也被紅塵遮住了雙眼和心,最終在紅塵中熱鬧一場,成為匆匆過客。
看破紅塵最高境界是逍遙。莊子認為,如要達到逍遙之境,就要做到“無所待”。忘記了小我、忘記了事功,忘記了虛名,做到"無己無功無名”,從而無情無累無擾,完全做到了“無所待”。
認識論決定人生觀,也就是說,你看世界的方式,決定了你生活的方式。儒家把世界看作一座大舞臺,每一個人都有責任做最好的自己,用最美麗的狀態(tài)來贏得人生的鮮花與掌聲,這種認識論決定了儒家的入世態(tài)度。因此,儒家的人生價值觀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使命和擔當;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神圣的使命感;是“太上立德,其次立言再次有立功”的人生態(tài)度。
莊子的認識論來自于老子的"道",萬物的終極動力與根據(jù)就是“道”,“道”雖然無形無狀,卻統(tǒng)治一切駕馭一切,道雖無為,卻實實在在時時刻刻的發(fā)生作用,因此無論是人還是世界,都是道的產(chǎn)物,因此,人生就應(yīng)該“道法自然”,從而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
萬事萬物其實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有形的物,二是人世間的意識現(xiàn)象。世間萬物千差萬別,有高山有深淵;有高低有遠近;有廣大有渺小,但都受到“道”的支配。而莊子在《齊物論》中想要表達的是一種更為深邃高遠的認識論——假如你站在道的角度去觀察萬物,你會發(fā)現(xiàn)其實它們是一樣的。莊子的"齊物論”就是平等地看待萬事萬物。人類社會中人們的認識看似千差萬別,比如美麗與丑陋,但情人眼里出西施,別人看起來是丑的,但你在情人的眼里是最漂亮的;再比如,成功失敗、尊貴與卑賤等,在莊子看來,這種差別其實沒有真正的標準,都是人的主觀判斷在起作用。而事實上,莊子認為主觀判斷受到人私心的影響,因而是不足為據(jù)的。
再例如戰(zhàn)國時期諸子百家蜂起,各家都希望用自己的學說駁斥對方。儒家的孟子,他罵墨家與道家的楊朱是禽獸,而墨家就罵儒家的厚葬與禮樂是浪費社會資源。總之,他們之間臉紅脖子粗的辯論,在莊子看來是毫無意義。因為,是非彼此一方面是對立的,另一方面是相互轉(zhuǎn)化的,而人的價值標準受到人的私心偏見的影響,往往以己為是以彼為非,因此永遠找不到一個真正的共同價值標準。唯有超越人的主觀偏見,唯有站在萬物齊一的“道”的角度,才能解決共同的價值標準的問題。
人總有期待,希望能住朱門居高位;希望能得大名受萬人景仰;希望能珠圍玉繞美女在側(cè);希望能富可敵國風月無邊,但人又是欲望的動物,孜孜以求于無限的物質(zhì)。得到了,悵然若失;失去了則捶足頓胸。無論是得還是失,人總是沉浮在物質(zhì)與欲望的糾纏之中不得解脫,這就是人痛苦的根源。
站在“道”的角度,人世間的彼此對立、是非榮辱、富貴貧賤都是一樣的。因此,人要逍遙,就要做到齊物,把所謂的是非成敗得失榮辱齊同待之,如此就可以擺脫欲望的糾纏,擺脫有待的困境,從而是非兩忘于自然,走向逍遙之境。
修行就是修正自己,以寬闊的胸懷容納一切、包容一切的時候,經(jīng)常反省,能不斷地去掉我執(zhí)。最高的修行就是在紅塵里。我們所經(jīng)歷的每一個問題、每一件煩惱、每一次情緒、每一次恐懼是道場。道場在你每一個受難處,面對困境歷事煉性,對人煉心。不要怕遇到違緣障礙,它可以歷煉你的心性,提高你的層次,增長你的智慧。不要試圖逃避婚姻的問題、事業(yè)的問題、職場的問題、生死問題,跑到寺廟、山林去隱居,以擺脫內(nèi)心的痛苦。真修行是哪里有問題就在哪里修。修行,就在當下。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心態(tài)好,世界才會美好。只有去掉了自私、自利、自愛,才能夠自在。修好自己的心,一切境都會隨心轉(zhuǎn)。在紅塵遇到的每一件俗事,每一個俗人,都是修行的最好方式。當你遭遇困難或者不公正的時候,你要從容應(yīng)對,要坦然處之。用苦難磨礪自己,用問題鍛造自己,這就是紅塵煉心。
當下即是修行,閉眼就是凈土。修行之前是為成功而拼命,修行之后是“無事以取天下”。修行之后你就有一種灑脫,因為你將擁有窺見所有事物本質(zhì)的能力,直達本質(zhì)之后,一切表象都如夢幻泡影。
? ? ? ? ? 分享讓知識更有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