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熊孩子”,讓許多家長心力憔悴,不知道應該怎樣搞定任性的孩子。打他一頓吧,害怕給孩子留下陰影,聽之任之,又怕孩子影響發展。其實對于任性的孩子,只要掌握了正確的方法,也是能夠輕松搞定的。
李女士是一名5歲男孩的寶媽,兒子小的時候乖巧聽話,對母親非常依賴。然而從兩三歲開始就變得調皮搗蛋起來,一旦父母沒有滿足他的要求,就會不分場合的任性的大哭大鬧。
上個禮拜全家人去飯店吃飯,正值秋季螃蟹上市的季節,所以每人點了一只。兒子覺得非常好吃,還想再要一只。
但是李女士覺得小孩子吃太多寒涼的東西不健康,所以沒有同意。不料兒子卻因此不開心,在飯店里就大哭了起來,還把飲料杯狠狠的摔在了地上。看著周圍人異樣的眼光,李女士和丈夫尷尬極了,覺得自己沒有把兒子教育好。
幼兒時期正是孩子樹立基本觀念,養成良好習慣的關鍵階段。所以父母應該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讓孩子意識到自己行為的不當,明白任性的胡攪蠻纏是沒有用的,才能夠自覺的規范自己的行為,成為懂事禮貌的乖孩子。
為什么孩子會逐漸出現不聽話的現象?
1.自我意識覺醒
當幼兒到了兩歲左右,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覺醒。開始注重自我感受,心中有著想要獨立的想法,不滿足于事事聽從父母的指揮,而是想要嘗試著自己做決定,由自己來掌控生活。
所以很多時候孩子并不是不聽話,而是故意在和父母作出相反的反應,以此來證明自己是一個獨立的人。
2.逆反心理作祟
很多時候,如果父母對孩子管教的比較嚴厲,或者經常打罵孩子,就會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導致孩子心中出現了想要和父母對抗的情緒,因此故意和父母作對。
對于孩子的逆反心理,家長應該以包容和引導為主,切記不要與之對抗,否則將會愈演愈烈。
3.以自我為中心
還有一些孩子在家中習慣了父母和長輩的照顧,過著千依百順的生活。平日里的任何需求都能夠隨時得到滿足,因此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一旦父母偶爾有一次拒絕了他,就會讓孩子覺得生氣,想要通過發脾氣來報復父母。
孩子任性不聽話,其實也是一個成長中的必經階段。家長還是應該保持理智的態度,包容孩子任性的小情緒,用愛和耐心來引導孩子。幫助孩子形成正確的思維,教會孩子控制情緒,這樣才能夠搞定任性娃。
家長應該如何做,才能搞定任性娃?
1.場景演練改變思維
家長可以與孩子一起進行一些角色扮演的小游戲,互換角色演練一下當時的場景,讓孩子自己感受一下任性的行為是不妥的。
通過游戲的方式來轉變孩子的思維,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不對。家長需要注意的是,在進行角色扮演的時候不要過多的說教,而是應該引導孩子自己發現行為的不妥當。
2.教會孩子尊重他人
在家庭教育當中,家長可以經常為孩子灌輸要尊重他人的概念。培養孩子的同理心,教會孩子尊重他人的感受,不要打擾別人。
有同理心的孩子更能對別人的感受產生共鳴,因此也就更會尊重他人。這樣孩子再想發脾氣的時候,才會進行思考和反省,而不是肆意的任性,給別人造成困擾。
3.鼓勵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家長可以經常鼓勵孩子自己去解決問題,面對孩子的求助,如果覺得孩子可以獨立完成,那么就給予鼓勵,進行一些方向上的引導。這樣可以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讓孩子具有更多的實踐能力。
因此就不會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只能通過任性來逼迫家長妥協。
任性的孩子,只是不懂得如何掌控自己的情緒,也不知道應該如何達成自己的目的。
所以才會表現出任性的一面,希望能夠得到家長的包容。而我們在面對孩子的任性時,應該首先考慮去改變孩子的思維方式,然后再培養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拓寬孩子的邏輯思維。
家長還應該在親子教育中注意哪些問題?
1.不要出現對立情緒
面對孩子的任性時,家長需要注意,萬萬不能出現與孩子對立的情緒。
很多家長在面對孩子的時候,總是會覺得自己的權威被挑戰。然后為了莫名其妙的虛榮心,想要證明自己是父母,可以管教孩子,所以就進行武力上的壓制。對立的情緒只會讓孩子變得更加逆反,對于糾正孩子的任性行為,沒有絲毫好處。
2.不能過于嬌慣孩子
家長在生活中需要注意,不能夠過于嬌慣孩子。總是覺得孩子年紀小,做什么都不放心。
所以事事都不讓孩子做,為孩子提供優越的生活環境,對孩子的要求有求必應。這些行為都會加重孩子的任性,導致孩子認為自己應該享有特殊待遇,一旦不能得到,就會通過任性來威脅家長。
3.不可事事插手成長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自然的循序漸進的過程,有著自己獨特的規律。家長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事事插手。否則將會把孩子變成沒有自理能力的人,造成嚴重的后果,導致孩子不具備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所以我們應該學會放手為,孩子創造獨立的機會,教會孩子成長中需要懂得的事情。
“父母要積極分析孩子不聽話的原因,如果存在問題,應及時糾正。”
其實孩子不聽話也并非是一件全然錯誤的事情,任性的孩子往往思維比較活躍,對于情緒的感知力也更強一些。如果家長能夠給予正確的引導和教育,反而能夠培養出更加聰明伶俐的孩子。
所以我們無需對孩子的任性感到焦慮,而是應該理智對待,分析孩子出現任性行為的原因。教會孩子在尊重別人的前提下,用和緩的方式達成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