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歲的時候,唐代詩人李商隱寫下了他的傳世詩篇《錦瑟》。
很小就讀過,二十歲,三十歲,四十歲,都被這首詩的情感和意蘊震撼過,但直到自己五十了,才明白這首詩的一切華章,都只是為了鋪墊最后的兩句: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也是在五十歲才明白,不論古人今人,不論詩人凡人,到了這個年紀,都不得不為自己的過往發(fā)一聲喟嘆,人之一生,遺憾難消。
后知后覺,無論對誰,都是悲哀。
二十歲時,看不起三十歲的功利和鉆營。
三十歲時,看不起四十歲的謹慎和焦慮。
四十歲時,看不起五十歲的茫然和倉皇。
五十歲時,又看不起六十七十歲的放任和不講體面。
但反過來推算,越往后的年紀,對前面的任何一個年紀,都一定懷有滿滿的不甘和嫉恨,因為就是那一次次的看不起,惘然了當時,才成了現(xiàn)在的追憶。
李商隱寫得很有詩意,很客氣,可到了開始追憶的年紀,哪有人淡定得下來?說中年人的油膩焦慮迷茫,說老年人的不講規(guī)矩,不都是因為后悔嗎?說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不都是安慰嗎?
云淡風輕?安于面對?沉心靜氣?坦然自若?騙得了誰都騙不了自己!因為越往后越知道,自己當時都一個個的惘然了什么!
這是只有把生活的謎底一點點都揭開,徹底看到了一生的結(jié)果后,才會有的覺悟。
當時啊,如果呢?假如呢?萬一呢?是不是就不會像現(xiàn)在這樣?
不可能啊。就算當時把你一生的最愛給你,你就一定會珍惜到現(xiàn)在嗎?就算當時把你一生最大的機緣給你,你就一定會順勢而成就不一樣的現(xiàn)在嗎?就算當時讓你抓住了所有,都沒有放棄,你就一定不會再有其他的欲望嗎?
任何時候,我們都會過于高看自己,其實,就算再來一次,我們誰的表現(xiàn)都不會兩樣。
呵呵。如果都不惘然,如果都能圓滿,那要感情有什么用呢?如果一切都能被安排,一切都不會錯過,那活著又有多大價值?
草木而已。
我們想得太多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