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乾隆皇帝贊美瓷器的御題詩,其實分為兩類,一類是乾隆帝贊美其前朝歷代古陶古瓷的詩,這里一部分詩被乾隆帝命匠人刻在了名窯名瓷上,可以檢索“學瓷必知:乾隆御制詠陶瓷詩”(一)至(九);另一類是乾隆本朝題作的詩文,命工匠作為瓷器紋飾的一部分,在御窯廠制瓷時畫在瓷器上。乾隆時期刻畫了御題詩的瓷器很多,最多的大概就是壁瓶。
御題詩分類(豎版 高清):
御題詩分類(同上圖 橫版 方便收藏):
壁瓶也稱“轎瓶”,宮廷文檔里也稱“掛瓶”。這種詩與瓷融合的創意是乾隆帝的發明,并在乾隆帝具體要求下、親自指導下燒制出來的。故宮博物院現藏有248件乾隆時期的各式掛瓶,其中的138 件掛瓶上寫有楷、錄、篆、行、草等不同體例的乾隆御制詩。從壁瓶詩文內容可以看出,各種壁瓶上的御題詩主要集中在六首。
文字版給您,方便收藏:
官汝稱名品,新瓶制更嘉。隨行供嘯詠,沿路擷芳華。
掛處輕車稱,簮來野卉斜,紅塵安得近,香籟度帷紗。
(乾隆壬戌年[乾隆七年]秋九月謁景陵往通州道中所作)
大邑冰瓷巧就模,擷芳隨處貯瓊敷,郵程水陸延羣玉,風月三千護蕋珠。
不是文殊命童子,定為長吉背奚奴,一塵弗染諸縁靜,豈識尋常有菀枯。
依然膽搥式,(膽瓶紙搥瓶,皆瓶式之最佳者。)卻異汝官珍。動挈路搴秀,靜懸屋盎春。制惟日趨巧,道不易還淳。紅紫隨時閱,何曾著點塵。
掛瓶迭前韻
蘅皋掇菁藻,氈室伴清嘉。卻喜多風韻,偏宜對月華。紛披紅艷夥,掩映綠叢斜。還似文軒側,微吟倚碧紗。
(此詩是乾隆癸亥[八年]七月中旬西巡途中所作,詩文后面用朱紅描繪「乾隆宸翰」「惟精惟一」朱白雙印。)
靜歷黃圖紫塞,飽參秋卉春葩。貯就常看不謝,簪處偏宜半斜。豈慮勾蜂引蝶,只疑浥露蒸霞。文殊昨示妙諦,紛雨優缽羅花。
(乾隆庚午[乾隆十五年]赴河北狩獵或進香途中所作)
無礙風塵遠路,載將齊魯芳春。本是大邑雅制,卻為武帳嘉賓。宿雨朝煙與潤,山花野卉常新。每具過不留意,似解無能所因。
(乾隆戌辰[乾隆二十三年]赴山東至泰山祀岱宗的途中所作)
《清宮檔案》中關于掛瓶的記載很多,比如:
1、乾隆七年十一月十七日乾隆傳旨唐英:“將此詩交與唐英燒造在轎瓶上,用其字并寶,而酌量收小;其安詩地方并花樣,亦酌量燒造。欽此。”
2、唐英也千方百計燒造各式壁瓶以討皇上歡心。乾隆十年四月初八,唐英在奏摺中寫道:“奴才在廠擬造得新樣轎瓶與陳設小件數種,謹隨摺恭進,伏祈皇上教導指示。應否照此新樣再行制造,恭候圣裁鑒定,以便欽遵。謹奏。”
3、乾隆十一年江西“六月十四,太監胡世杰交轎瓶一件……傳旨:照此轎瓶樣款,……做掛瓶六件……要錦上添蓮花,留空堂寫詩……俱先畫樣呈覽,準時交江西燒造。欽此。”
4、乾隆三十六年行文“于四十年三月初四日,員外朗四德、庫掌五德、筆帖式福慶將養性殿三希堂并頣和軒接下,照養心殿三希堂現掛磁半圓掛瓶樣,畫得紙樣二張,上帖御制詩,交太監胡世杰呈覽。奉旨:瓶上耳環去了,再畫樣呈覽。欽此。”
5、乾隆四十七年行文“四月初九日,太監鄂魯里交白地紅龍青云詩意葫蘆式掛瓶一件、白地紅龍五彩詩意葫蘆式掛瓶一件。傳旨:交九江關照樣各燒造成二對送來,外不必多燒造。欽此。
……這些乾隆皇帝對燒制壁瓶深度參與的記錄現在看起來很有趣,其中體現了皇帝對詩與瓷珠聯璧合地體現在壁瓶上這種形式的鐘愛。
乾隆的御制詩文集里,描繪壁瓶的還有:
掛瓶菊
緩歷多喧地,疏鋐耐冷花。迎風謝蝶粉,沿路笑霜華。西洛春何在,東籬秋尚賒。卿云隨御輦,那復畏塵沙。
詠掛瓶中花
清秋野卉紛榮謝,不知其名愛其姹。迎風粲粲笑靨開,晞陽湛湛露珠化。我非騷人亦搴芳,掛瓶貯之氈帷舍。渾似春園桃李朝,那知雁塞星霜夜,只少琵琶一曲彈,玉鞍紅頰明妃嫁。
御題詩也不都是每首詩要重復在多個壁瓶上批量燒制,故宮藏品中,有些壁瓶的詩文只在一件壁瓶上出現,不知是其他同款詩文的壁瓶已毀損還是壁瓶題詩初期的偶爾制作。比如:
【貼士】
有興趣收集壁瓶圖的朋友可以到《瓷器的經典器型:精美小巧的“壁瓶”讓您一次欣賞到累》這篇文章里挖個夠。
想了解壁瓶的制作,可以參閱《壁瓶瓷器的制作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