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許多年輕人來說,從學校畢業(yè)到初入職場的 3 年,是一段走出象牙塔、不斷社會化的“過渡期”。也是在這段時間,他們的生活開支、存款、消費理念、金錢觀發(fā)生了某些微妙的變化。
為什么錢總不夠花?
為什么存錢這么難?
為什么感覺自己越來越窮?
上周,我們聯合微博錢包做了一次國產青年攢錢小調研,得到有一些有意思的數據結論。但更具體的,聚焦到個人的經歷中,人們都有什么樣的攢錢故事?面臨著怎樣的現實困境?
我們結合數據和采訪,總結和篩選了以下故事。
01
當代年輕人的一萬個“缺錢”時刻
沒錢、缺錢、窮,是初入職場年輕人的普遍情緒。
我們以10分為滿分,讓工作1年、2年、3年的人為自己的財務狀況打分,平均分分別是4.8分、5分、5.2分,統統不及格。
英國社會學家齊格蒙特·鮑曼提過“新窮人”的概念,這一類人不是傳統意義上沒有工作沒有收入的窮人,而是沒有足夠的錢、不能隨心所欲購買自己的必需品的消費者。
竇文濤也在《圓桌派》上區(qū)分過“貧困”和“缺錢”,如今在互聯網上“哭窮”的人并不是生活在溫飽線之下的“貧困”,而是“缺錢”,收入小于欲望,或者說收入支撐不了“身邊的平均生活”,某些“必欲品”即必需品。
根據我們的調研,比起成熟的職場人,剛離開學校進入職場的年輕人,缺錢時刻主要有兩類:一是“眼前生活的茍且”,二是“我現在就想要”。令人感到缺錢的事情主要有以下幾種:住房(房租、押金、中介費)、升級消費(去高檔餐廳、買名牌等)、生活體驗(旅游、看演出等)和遭遇突發(fā)意外。
@心心向榮 工作 1 年
“工資和意外,你永遠不知道哪個先到來”
大概工作半年的時候,出了一些意外我必須要換房子,但是上一個房子的房東不給退押金,下一個房子的中介費和押金加起來,大概是2個月的房租,正好那個月的工資還沒到手,一下子覺得自己好窘迫,最后是用所有銀行卡里的錢“組合付款”,還蹭了閨蜜好幾頓飯。
@拍拍 工作 1 年半
“房租就夠讓人頭大了,養(yǎng)老更不敢想”
房租,房租。
我現在和對象住的房子條件比較差,沒有洗衣機,廚房也有點問題,我們打算換一個地方住,結果一看租金兩眼一黑,整租的兩居室要八九千,這時候覺得自己真窮啊。至于給爸媽養(yǎng)老這些更長遠的事情,我暫時還不敢想。
@哪吒 工作3年
“時時刻刻都缺錢,但生病時感到最窘迫”
準確來說,畢業(yè)之后時時刻刻都感覺自己缺錢(不會有覺得自己不缺錢的人吧?)
其實我物欲很低,不泡吧不抽煙不喝酒,對名牌啥的也沒興趣,主要的“體驗性消費”是美食和周末看演出。
沒多少錢,但是因為喜歡,咬咬牙也就買了。
今年生了一場病,拍了兩個片子抽了一管血,就花了小兩千,從來沒覺得錢如流水過,但那時候體會到了。感覺存錢是有必要的,不止是為了自己,還有顧慮父母的身體。
@菜菜子 工作 4 年
“存款10萬,還是不舍得花錢帶牙套”
不得不說,其實存錢對我來說更重要,就是一個硬標準,因為很擔心萬一身體出啥事,或者突然馬路上被撞了進醫(yī)院,需要錢應急。
我工作了4年,大概每個月會存1/3的工資,現在大概有10萬塊存款。
我是滬漂,家人朋友一時間很難救急,就得靠自己。然后在存一定錢的情況再去享受生活,也不會過得很苦,就是各方面節(jié)約一點,不買最最最好的東西,買中等偏上的東西。
前段時間,我去洗牙,醫(yī)生說我的口腔不太好,一是要拔掉智齒,二是有牙周炎,三是醫(yī)生建議我?guī)а捞祝C正牙齒。這幾項加起來一算,得上萬塊,我糾結了一下選擇暫時放棄,先拔完智齒再說吧。
02
初入職場,先攢錢還是先生活?
在社交網絡上,許多職場前輩、過來人、XX導師把擁有存款形容成一種“剛需”,存款多和會過日子、有安全感、幸福感高這些標簽掛鉤。然而根據我們的調研,大部分初入職場的人存錢很艱難。
1 到 5 萬,這是工作1—3年的群體占比最多的存款區(qū)間。此外,還有超過10%的人,一點存款也沒有。
毫無存款給人帶來了危機感、不安全感。但攢錢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要降低一部分生活質量、錯過某些生活體驗,調研顯示,存款越多的年輕人,核心就是每個月存款占當月月收入的比例更高:更多比例的錢用于存款,更少比例的用于消費。
年輕人面臨一個選擇問題:初入職場收入不高時,是要先攢錢還是先生活?如果二者都要,又應該如何平衡?
@三三 工作3年
“沒有存款就沒有自由,這太不自由了”
可能和原生家庭有關系,我在金錢上一直沒啥安全感,剛工作的第一年,每個月發(fā)了工資之后我都會強制自己先存定期,平時消費也比較理性,有記賬的習慣。
工作第三年,存款已經8萬多了。但問題是,我周圍的人都很卷,連存款也在“卷”。再加上那段時間我看了很多渲染焦慮的推送,大概都在講,只有擁有多少多少錢你才能實現XX自由。
那段時間對存款10萬有巨大的執(zhí)念。發(fā)了工資減去房租,只留一千塊生活費,剩下的全存起來,希望存款數字立刻、馬上、現在就到10萬,當時的心態(tài)很微妙,從99999到100000,僅僅一塊錢,但就是五位數和六位數的區(qū)別。我也不知道為什么這個數字對我這么重要。
于是,晚上餓了想點個外賣都要思考半天,最后放棄;把某寶某東卸載了又下、下了又卸;還拒絕了所有和同事朋友的聚餐。
我不是沒有欲望或者低欲望,而是在忍,在強迫自己壓制欲望。結果就是,不僅生活質量降低,還有一種“被束縛”的感覺,幾乎做每一件平常的小事,我都要消耗精力去思考成本問題。
過了一段時間,存夠了10萬塊。心里稍微踏實了一些,但不安全感還在,永遠有人比我“更多”“更好”“更快”,所以“永遠也不夠”。
看過一本書叫《做二休五,錢少事少的都市生活指南》,里面有句話我記得很清楚,“沒有錢就沒有自由,這實在是太不自由了。”現在,存款對于我來說也是這樣,錢的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帶給我“消費的自由”,但是“沒有存款就沒有自由,存款不到XX元就沒有自由”,或許才是真的不自由。
@星巴克 工作 1 年
“只有犧牲當下這件事'值得’,我才會開始存錢”
工作 1 年,存款為 0 。
我最開始覺得存不下來錢也無所謂,因為我這個人就是沒什么安全感但又很懶散,認為你出門可能就被車撞了,所以做一些無謂的籌劃和努力是沒有用的,不如此刻快活一些。
一個月絞盡腦汁存1000塊,十年存下來的錢可能都不夠一場小手術的。而且我覺得工薪階層靠存錢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經濟自由不太可能了,所以存錢必須是在你能夠接受小心翼翼的生活和規(guī)劃的基礎之上的。
另一個角度來看可能是因為我沒什么切實的人生目標,沒有要買房要創(chuàng)業(yè),也沒有要結婚生孩子。現在覺得要存錢就是因為有了“留學”這么一個中短期內可規(guī)劃可實現的目標,我才覺得為它犧牲當下是可以接受的,才會去做存錢這個動作。
03
年紀輕輕就存錢,到底是為了什么?
安全感,這是在問題“分享一個你意識到自己需要有更多存款的瞬間”下出現的高頻詞。
豆瓣“喪心病狂攢錢小組”的組長@一顆小豆芽 曾提到,“攢錢是一件付出就有回報、成果可以量化的事情,而對于普通人來說,抗風險的手段,只有攢錢和健康。”
我們的調研數據顯示,初入職場的年輕人為了省錢,大多會在生活體驗上選擇忍耐:少下一頓館子、少買一件衣服、能坐地鐵就不打車、能借到APP會員就絕不自己充錢,但他們很少會在學習提升上、養(yǎng)老儲備、醫(yī)療保健這些事情上做出金錢的讓步。
我們想看看,那些收入不高但依舊堅持存錢的年輕人,存款,或者說金錢,對于他們意味著什么?
@正義 工作 2 年
“主動存錢,幫我奪回了生活掌控感”
因為工作不順,去年我激情離職,沒想到剛離職就碰上了疫情,工作很難找,被迫在出租屋“虛度”了一段日子,心情焦慮又壓抑,這之后我才開始存錢。
我嘗試記賬,才發(fā)現之前每個月用來“social”的錢居然這么多:不必要的聚餐、為了合群和同事買同款玩具……我強迫自己每個月存一點錢,大概占工資的 10%.,才發(fā)現自己“并不是存不下錢”,而是習慣了“有多少花多少”。
雖然至今為止,我賺的不多、存的也不多,不過,這種有規(guī)律、有控制的存錢,好像讓我重新拿回了一點點生活的主動權。
@菜 工作3年
“當存錢變成一種習慣,我更理解自己真正需要什么”
剛畢業(yè)的第一年,不用再依賴爸媽打錢,我感到了一種終于可以完全“支配自己生活”的快樂。那時候我還很吃消費主義那一套,對類似“每個女孩都要有的一雙鞋”“提升生活幸福感必不可少的好物”毫無抵抗力,買了很多亂七八糟的東西。
后來因為各種原因,疫情、工作不順心想裸辭、和朋友去日本旅游覺得自己缺錢……我隱隱約約感覺到存款還挺重要的。
當時我的消費觀人生觀其實都很模糊,所以我對存錢這件事的感覺就像,高三時我不知道學習、高考、985大學究竟意味著什么,但我知道,高考考好了,人生就可能會走上一條截然不同的、全新的路。
于是我開始存錢,遇到想買的東西(非生活必需品),我就先加進購物車,等一個月之后看看自己是不是還想買。另外,因為疫情居家辦公,也讓我發(fā)現新衣服、化妝品、首飾這類東西,對于我個人而言,買它們真的不是“取悅自己”,而是為了社交時能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現在,我已經形成了一種存錢的“肌肉記憶”,不再刻意的節(jié)儉忍耐,而是形成了習慣。我發(fā)現自己的物欲其實沒那么高,很多東西也并不是真的需要。
@ 江浙滬小賈 工作3年
“努力存錢,因為不想和世界發(fā)生太多錢的關系”
我每個月都會定期存錢,通常是存20%左右,最狠的時候存了一半工資。一部分放銀行卡里,一部分買理財。黃金、基金、定期我都買過。不指望靠理財賺錢,只求“找個地方,強制自己存一下錢”。
與其說存款可以帶來更多的“生活提升”,我倒覺得存款更大的意義是,可以讓我避免一些“生活將就”。努力存錢不僅是為了“得到的自由”,也是為了“拒絕的自由”。
比如我會因為有一定的存款,更有底氣在厭倦一份工作的時候果斷裸辭;我會因為經濟獨立加上有一定的存款,拒絕爸媽、親戚給我建議的“好工作”、給我介紹的“好對象”。
努力存錢,其實是不想和世界發(fā)生太多錢的關系。
有一個詞叫“社會化”,大概意思是個體適應社會,學習社會中的標準、規(guī)范、價值和社會所期望的行為。我還不希望自己完完全全的“社會化”,還可以在規(guī)訓之外做一些嘗試,或者僅僅是按兵不動,不完全被所謂的社會時鐘推著走。
作 者 | 張晨陽
編 輯 | 唐也欽
設 計 | 鄭舒雅
談談
你工作后有存款的習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