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悲哀的事實:你自以為知道想要什么,實際上不過是別人期望的
我是誰?
一只癩蛤蟆居然不想吃天鵝肉?在別人眼里他是一只好蛤蟆,但是他自己心里很焦慮,甚至有些抑郁,于是就找到了蒼鷺老師,想探求自己該怎么做。
為了討要父母的歡心,童年的蛤蟆先生不得不做出各種順從、取悅的行為,因為父親常對他批評責備,而母親對父親的權威百依百順,最后讓童年的蛤蟆成了一個一味忍讓、沒有主見、經常自我批判的蛤蟆。很多人要用一生來治愈自己的童年,因為父母是最能左右我們行為的人,他們的言行塑造了我們的童年或者說我們的價值觀。蛤蟆先生去見了10次蒼鷺老師,問了很多問題,于是有了這本《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
如果你也常常突然陷入悲傷情緒中無法自拔,或者心里總是積壓著許多難以排解的負面情緒,那么,這本書不止是值得看,而是值得反復的看。書里的主角蛤蟆先生是幸運的,通過蒼鷺老師的引導,他對自己的情緒有了充分的理解,獲得勇敢的力量和前行的動力。而現實生活中,仍然有許多人還在苦苦掙扎。這本書看起來像童話故事,一個個看起來很簡單很容易懂的小故事,卻蘊含了很深的意義:人生怎樣才能活出自我!
自我這個東西是看不見的,但是當你碰到問題的時候,會不自覺的表現出來,你只有深度了解自己,才會知道什么是自我。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里面介紹了人生的3種自我狀態:兒童自我狀態、父母自我狀態、成人自我狀態。其實這三種自我狀態每個人都具有,我們很難控制它一直處于哪種狀態,但是如果認識清楚了我們可以努力讓成人狀態更久一點。我們可以埋怨別人影響了自己,但是別人并無法進入你的腦子里影響你的情緒,真正影響自己的情緒的還是我們自己的選擇。
與其責怪別人,不如自己開始行動,你對自己是有自主權的,你通過不斷的練習也是可以改變自己的。當蛤蟆先生說自己是一個不會生氣的人的時候,蒼鷺老師一針就戳破了他的謊言,有誰不會生氣?只是可能換了一種方式而已。
當蛤蟆先生說他的朋友誤解他讓他傷心時,蒼鷺老師一句話就讓他無地自容:沒有人能讓你不快樂,是你自己選擇了讓自己不快樂。要想真的改變自己,永遠無法繞過的,一定是了解自己,只有知道自己真正的癥結是什么,你才有可能做到對癥下藥,有針對性地去改變和完善自己。蒼鷺老師并不是直接對蛤蟆先生的問題進行分析,而是引導蛤蟆先生去回顧自己的成長環境,并且引導他發現自己的問題所在。
大多數的父母會盡最大的努力來養育孩子,很少有父母要故意傷害自己的孩子。可是父母也是人,會不可避免地把他們的觀念和行為傳遞給后代。父母真的很重要,因為那是我們的第一任老師,但是對每個人來說,我們并不是父母的復制品,而是一個獨立的人。
所以我們要學的可能不是擺脫父母的影響,而是原諒他們或者說是讓自己能正確看待,從而放開對自己的束縛。認識到自我未必能讓生活變得更幸福,但可以幫助自己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的認知邊界,從而規避風險,避免讓自己的情緒進入無休止的內耗當中。我們或許做不到完全的情緒自由,卻可以通過有效地刻意練習,去把控自己的情緒,不讓自己被情緒所累。
當你陷入情緒低谷時,不妨看看這本書《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書中凝聚了作者羅伯特·戴博德幾十年的心理學心得。現實中,他曾對無數個蛤蟆先生說:“面對傷害,我們無處可逃,但這是必須完成的事,唯有靠自己才能行。”書中一個個問題就是成年人面對焦慮和抑郁時最真實的感受,書中的角色都能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尋找到原型。而最后蛤蟆先生在蒼鷺老師的指引下:真正從心里去了解自己,治愈自己,并開始了之后的新生活。
這是寫給成年人的童話,跟著蛤蟆先生不斷挖掘內心真實的訴求,最終一定會找到治愈的良方。
也提醒家長,應該更加注重孩子的情緒管理,引導孩子認識并正視自己的情緒和內心感受,有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也許是我們能給孩子最好的東西了。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讓我們知道活出自己的重要性,學會面對自己,即使忘了一切,也別忘了做自己。想改變自己的,可以入手好好讀一讀!
為什么很多人無法成功?因為他們只喜歡成功者的生活方式,并不喜歡去學習成功者的經歷!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