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年,因手下叛變,呂布被曹操所俘后,呂布抱著一絲希望說道:“若得我,必可統一天下!”曹操心動時,身旁的劉備開了口:“明公可不要忘了丁原和董卓的教訓!”
呂布以勇武聞名,素有“人中呂布,馬中赤兔”一說,但呂布的為人也讓人有所顧忌,畢竟他能“背恩誅董卓,忘義殺丁原”。也正因為如此,曹操聽到劉備的話后,決定處死呂布。
建安三年,呂布帶軍攻打劉備,沛城被攻破后,劉備被呂布的攻勢逼得四處逃竄,頗為狼狽。幸好這時援軍趕到,曹操派來的夏侯惇前來幫助劉備,初期感覺戰爭不那么吃緊了,但是沒過多久,夏侯惇因為技不如人,敗在了高順手中。
此時的劉備別無他法,有家不能回,妻兒也被呂布擒住了,想要東山再起就只能先委下身來依靠曹操。曹操是有大局觀的人,他擔心呂布勢大,便是痛快地接納了劉備,就這樣,劉備與曹操回到許都。后來,曹操還決定親自帶兵捉拿呂布。
曹操的軍隊行進到下邳后,呂布帶兵迎敵,兩人大戰了幾個回合后,呂布一方便開始呈現敗勢。眼見自己敵不過,呂布便打算投降,這時手下的陳宮前來勸說,請求呂布堅持堅持,等待轉機。呂布在考慮一番后,便接受了陳宮的意見,重整旗鼓,再次集結士兵對抗強大的曹軍,幾次戰役后,卻還是敗多勝少。
見曹操的攻勢越來越強,呂布只能轉頭向盟友袁術求助,可是袁術也沒有辦法。如此一來,呂布只能硬著頭皮繼續抵御曹操的攻勢。時間久了,不止是呂布的隊伍軍心渙散,曹操的兵士們也是甚為乏累,為了能夠快速結束戰役,曹操采納了郭嘉等人的意見,放水淹城。
呂布打起仗來勇猛無比,私下里卻是個心胸狹隘的小人,也是因此,他的部下大多都對他有所怨言。手下們見到敗局已定,縱使呂布再強大也無力回天,侯成與宋憲、魏續反叛,縛了陳宮,帶著這份誠意去投靠曹操。至于呂布,見大勢已去,本令左右將他的首級交給曹操,但左右不忍,他則自行投降。
呂布被束縛于曹營之中,倒是也不慌。他先是對劉備說:“如今你是曹操的賓客,我是被曹操擒住的囚犯,一會能不能幫忙說句好話呢?”在得到劉備的應允后,他便是信心十足的對曹操說:“你若是放了我,那我可以幫助你拿下這天下?!?/span>
曹操本就是個惜才之人,聽到這話便頗為心動。在他的目光轉向劉備時,劉備卻是提醒道:“你可不要忘了丁原與董卓的下場?!眳尾家姶?,當即怒罵劉備是個小人,而曹操也逐漸清醒過來,想到此時若是放了呂布,那必然是放虎歸山,養虎為患。與其相信這個沒有信譽的小人還不如趁早把他殺了,消除威脅。呂布手下的陳宮、高順拒降,也被處死。
史料記載,“布與宮、順等皆梟首送許,然后葬之。”
要說呂布,世人對他向來是褒貶不一,既稱贊他的驍勇無敵,也唾棄他的背信棄義。呂布確實是一位猛將,但他卻是有勇無謀,每次都是毫無目的地亂打一氣,雖說打贏過不少戰役,可是打輸的也是不少。
更何況,呂布太過墻頭草。
先被丁原重用,丁原對他有知遇之恩,可董卓篡奪了朝廷大權后,他立馬殺了丁原,奪了對方大權,跟了董卓,當了對方的義子。然而,當他受到董卓的猜疑后,他又在司徒王允的唆使下,誅殺董卓。此后,他先投袁術,被袁術拒絕后,改投袁紹,被袁紹猜忌后,就去依附張楊。這一系列的依附與背叛,讓他的名聲也越來越差。
除此之外,呂布的性格狹隘,偏好美色,不按常理出牌做事,也讓部下們對他積怨已久。所以,他就算想投靠曹操,曹操能放心嗎?畢竟,比曹操還多疑的人,可并不多。所以,呂布必死無疑。
不過,曹操殺呂布時,為何要先勒死他,然后再斬首呢?難道是怕呂布沒有死透嗎?
答案自然不是,這背后都有曹操的考究。
首先,呂布在朝廷之中享有爵位,古代制度嚴明,憑借呂布的身份,自然是不能隨隨便便地砍死他,于是曹操便是賜給他等級最高的絞刑。曹操的這個做法,算是給呂布留了些面子。
其次,在呂布身死后,再砍下對方的腦袋,這背后也含有兩層意思。
其一在于私仇。要知道曹操曾經攻打陶謙之時,差一點被呂布擒住,也差一點成為天下人的笑柄。這份仇恨曹操一直記在心里,如今呂布落在自己的手上,曹操必然會借此泄憤。
其二,則是殺一儆百,以儆效尤。呂布在朝廷中是一位頗有實力的諸侯,然而其他的諸侯也是不少,為了樹立威信,讓別的諸侯投鼠忌器,曹操便是故意多此一舉,殺雞儆猴,讓其他諸侯主動一點前來投降。
后來,呂布的手下臧霸、吳敦、尹禮、孫觀等人,皆詣曹操而降。至此,昔日的呂布集團,化作歷史的塵埃。
呂布有虓虎之勇,在亂世中,審時度勢本不是什么大錯,他先后投靠過至少6人,但他不僅不忠心,變節地太過快速,更是能輕易地下狠手,這才是讓人害怕和寒心的地方。畢竟,如此狠毒的人,哪個主公敢要呢?
所以,呂布勇而無謀,且毫無信義,這樣的人,走到眾叛親離的結局,也是意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