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大將施瑯曾說:“寧可不要爵位,也要獲得一支花翎。”那么,三眼花翎到底有多貴重?為何乾隆面前的大紅人和珅得不到,可和珅的弟弟和琳,卻能得到呢?
古有云:“垂衣裳而治天下。”
不管是哪個朝代,皇親國戚或是大臣的禮儀服飾,都非常有講究。比如“三眼花翎”,那更是不得了的存在。
明清兩朝的官帽就是烏紗帽,就是一種用黑紗做的帽子,清朝也叫做“頂戴花翎”。頂戴花翎雖然經常被一起提起,但是頂戴和花翎是兩個部分,頂戴指的是官帽上的頂珠,花翎指的是官帽之后插著的翎毛。
無頂珠者,則無官品。翎枝分為藍翎和花翎。這兩樣都代表著一個官員的等級,同時也是權力的象征。
其中三眼花翎是非常稀有的一項殊榮,清王朝兩百多年,賜戴三眼花翎與雙眼花翎者,總計應不超過30余人。
清朝乾隆時期的權臣和珅,深得皇帝的寵幸,在朝中可謂是獨攬大權,家中的金銀珠寶,比國庫都要多。然而就是這么一位權臣,都沒有得到三眼花翎的殊榮。這到底是何原因呢?
其實,從乾隆登基開始,一直到清朝滅亡,也只有7人,被賜予了三眼花翎。
作為翎毛中最高的榮譽,想要獲得三眼的孔雀翎毛,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首先,能夠被賜予三眼花翎的朝臣,出身必須要尊貴,必須得是皇室成員,王公貴族,僅此一個條件,就已經足夠淘汰一大批大臣了。
其次,出身合格后,僅僅是有獲得三眼花翎的資格,然后還必須要為朝廷建功立業,且功勛卓著,同時滿足這兩個條件的大臣,才能榮獲三眼花翎。所以,文臣和珅,自然是資格了。
所以,清朝康熙年間的將軍施瑯,哪怕是為朝廷立下了汗馬功勞,但他本身是一個漢人,身份不符,所以沒能得到三眼花翎。
不過從乾隆起,被賜予三眼花翎的大臣也有兩個例外,一個是李鴻章,另外一個則是徐桐。
李鴻章是清末的肱股之臣,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后,各地都陷入了動蕩,積貧積弱的清朝岌岌可危。此時是李鴻章挺身而出,帶領湘軍平定了叛亂,給清朝續了一口氣。此后李鴻章又創建了北洋水師,開辦新式學堂,培養了不少人才,可謂是清朝皇室的左膀右臂。因為他的功績太過突出,皇帝這才破格賞給了他三眼花翎,李鴻章也是第一個得此殊榮的漢人。
另一位徐桐,是同治皇帝的老師,屬漢軍正藍旗。他和李鴻章不同,李鴻章是靠自己的功勞,才得到了賞賜。而徐桐并沒有什么卓越的功績,之所以能得到三眼花翎,是因為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保守派。當年光緒皇帝重用康有為和梁啟超,開啟了戊戌變法。徐桐是極力反對的。
后來慈禧太后發現,所謂的變法和新政,會影響到自己手里的權力和財富,因此她毫不猶豫地叫停了變法,大肆逮捕和新政有關的人員。此時的徐桐,就像是慈禧手中的一把尖刀,站出來不停地攻擊新政,攻擊變法黨。他的所作所為,深得慈禧的歡心,所以慈禧也賜了徐桐一個三眼花翎,他也是清朝歷史上,最后一個得到三眼花翎的大臣。
除了這兩位漢人之外,剩下的5人,全部都是清朝皇室成員,且立下了大功。
第一位就是乾隆的小舅子傅恒,雖然和皇帝有親緣關系,憑借著姐姐富察皇后受到了乾隆的青睞,但傅恒能夠得到三眼花翎,更多的是靠自己的本事。攻打伊犁,平定準噶爾,傅恒從一個默默無聞的侍衛,最終成為了朝中的軍機大臣,其能力是毋庸置疑的。
第二位是傅恒的兒子福康安,他先后參與了第二次大小金川戰役,平定了林爽文起義,率兵迫使廓爾喀投降稱臣,確保了西藏一帶的安穩,在多場重大戰役中表現出色,再加上出身尊貴,被賜予了三眼花翎。傅恒、福康安是清王朝兩百年間,唯一獲賜三眼花翎殊榮的父子。
第三位是和珅的弟弟和琳,雖然和珅沒有得到三眼花翎,但是他的弟弟,卻得到了這份榮譽。和哥哥和珅不同,和琳是出身于行伍,是一名武將,在平定廓爾喀的戰斗中,和琳表現出色,全靠戰功得到了乾隆的重視,雖然出身不如福康安,但是和琳也成為了三眼花翎的持有者。
第四位是薩爾圖克·長齡,是清朝道光年間的將軍,出身于滿洲正白旗。在道光六年,他被冊封為伊犁將軍,朝廷派他去處理新疆張格爾之亂,靠著這一戰功成名就,薩爾圖克·長齡不僅被加封為了太傅,也得到了三眼花翎。
第五位是睿親王的次子禧恩,貴為王爺之子的他,曾帶著大軍,平定了海南的叛亂。道光航地對禧恩已經是封無可封,但是禧恩又實打實地立下了功勞,作為次子他不能繼承爵位,皇帝只能賜給他三眼花翎,以此來褒獎他的功績。
不過到了清朝末期,朝廷敗落,買賣官職屢見不鮮,就連曾經是榮譽象征的花翎,只要有錢,也可以買得到。曾經大臣們半生都追求不到花翎,也淪為了沒有任何意義的裝飾物,也算是這小小的花翎,見證了清王朝從強大到衰落的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