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昌平區衛星城西北方,有一座萬娘墳,作為明十三陵的古跡之一,它已經跨越了整整五百年的歷史,如今,它依舊以高傲姿態屹立在此,和村民們一起看日升暮落,歷風云變遷——這里的村民同樣是曾經看守這座墳塋的墳戶的后代。
墓主人是誰?影視劇中,她是寵冠后宮的雍容貴妃,話本子中,她是迷惑人心的蛇蝎美人,不論是在《成化十四年》還是《龍門客棧》中,都有她濃墨重彩的一筆,這個獨占恩寵幾十年,在后宮作威作福的女人,多年如一日地牢牢占據著明憲宗的寵愛,她就是萬貴妃。
成化二十三年,58歲的萬貴妃病逝,小她17歲的明憲宗悲痛欲絕,仰天長嘆到:“貞兒已走,我命不久矣!”
隔年,明憲宗追隨萬貴妃萬貞兒而去,他們這一段跨越年齡,跨越階級的戀情也成為千古佳話,時人無不為之垂淚。
然而,幾百年后,這段佳話的女主角萬貞兒卻被塑造成一個十惡不赦、罄竹難書的惡毒婦人,她的形象在清朝人編撰的《明史》中一落千丈,因著《明史》的流傳度和完整度,萬貴妃萬貞兒也逐漸成為魅惑君上的“狐貍精”。
直至今日,在各大影視劇中,萬貴妃依舊是清一色的惡婦形象。
那么,一個比明憲宗大17歲卻能獨占恩寵23年的女人,她在歷史上的真實形象究竟如何呢?
和歷朝歷代的傳統貴妃不同,萬貴妃萬貞兒的出身很普通,既無家纏萬貫也無家族背書,萬貞兒四歲那年,父親犯法被流放邊疆,她也被貶為奴隸充入掖庭。
四歲,正是爹疼娘愛的年紀,可四歲的萬貞兒卻要早早地面對宮中的爾虞我詐和萬般艱辛,為了尋得一方安身之地,其中辛苦自不必說。
但萬貞兒從小便乖巧懂事,懂得察言觀色,很快便得到了孫太后的喜愛,孫太后便是明憲宗朱見深的奶奶。
1449年,土木堡之變,明英宗朱祁鎮御駕親征結果被俘,瓦剌大軍劍指京城,京內兵力不足,人心惶惶,明朝一夕之間陷入風雨飄搖的亡國之際,就在此時,兵部侍郎于謙竭力主戰,為了穩定軍心,大臣們擁立朱祁鎮唯一的弟弟朱祁鈺登基,將朱祁鎮長子朱見深立為皇太子。
而此時的朱見深不過兩歲。
國難當頭,讓一個兩歲的孩子登基顯然不合時宜,誰都知道朱祁鈺這個皇位就是臨時頂缸,朱祁鈺也和孫太后立下君子協議,等北京保衛戰勝利后便將皇位還回。
可人心是會變的,當初的朱祁鈺被逼登基,現在的朱祁鈺起了異心,北京保衛戰勝利后,朱祁鈺不僅沒有將被囚禁在瓦剌大軍中的朱祁鎮接回,甚至在一年后朱祁鎮歷經千辛萬苦,九死一生地回到京城后,朱祁鈺還將哥哥家大大小小一干人等全部幽禁在南宮,明擺著不想把皇位讓出來了。
可憐明英宗才出虎穴又入狼窩,更可憐的是明英宗才兩歲的長子朱見深,作為皇太子,他并沒有和朱祁鎮一起住在南宮。
那這期間,是誰在照料他呢?是萬貞兒。
孫太后將朱見深全權托付給萬貞兒,囑咐萬貞兒不僅要照顧好朱見深的衣食住行,更要保住他的一條小命。
而此時的萬貞兒也不過才19歲,孫太后能將這種大事交由她,也正是基于信任和賞識,而萬貞兒也不負眾望,將未來的小皇帝照顧得妥妥帖帖。
可叔叔朱祁鈺坐不住了,皇太子朱見深始終讓朱祁鈺如鯁在喉,1452年,朱祁鈺廢了朱見深,改立自己兒子為皇太子。
曾經貴為皇儲,如今淪為囚徒,朱見深的處境更加艱難,朱祁鈺對他這個心頭大患一直耿耿于懷,總想找機會除掉他。
一年后,朱祁鈺自己的兒子早夭,朱祁鈺深受打擊,朝野流言四起,大臣們一致上疏要求復立朱見深為皇太子。
朱祁鈺惱羞成怒,駁回了所有奏折,可暗流涌動,朱祁鈺的皇位來得名不順言不正,不符合儒家禮制,還是不斷有大臣上書。
而這宮廷里的滔天巨浪一點也拍不到朱見深的身上,這個只有幾歲的幼童還懵懂不知,他只是有些奇怪,為什么太監宮女們見到他都避之不及。
但他知道,萬貞兒始終在他身邊,她如母如姐,她不嫌棄他口吃,她將稀缺的吃食都省給他吃,在那段不堪回首的歲月里,只有萬貞兒一直陪伴著朱見深,給予他無微不至的關懷和始終如一的陪伴。
在朱見深的心里,萬貞兒的地位遠遠超過生母。
1457年奪門之變后,10歲的朱見深被復立為皇太子,這一年也是他和萬貞兒患難與共的第8個年頭,在經歷了那段黑暗、屈辱、擔驚受怕、寄人籬下的日子后,兩人早已形成了緊密的關系。
1464年,明英宗病逝,朱見深即位。
早在明英宗在世之時,他便知曉朱見深想立萬貞兒為后,可萬貞兒是宮女出身,還年長朱見深17歲,和朱見深的生母同歲,明英宗絕不會允許大明皇后是萬貞兒。
因此,他在臨終之際留下遺言,立吳氏為后。
父母之命不可違背,朱見深不情不愿地讓吳氏做皇后,但也趁機將萬貞兒封為萬妃。
一個是按頭迎娶,一個是同生共死,孰輕孰重一看便知,帝后大婚當天,朱見深便撇下貌美的吳皇后,一頭扎進萬妃的寢宮。
史書記載萬貞兒并沒有沉魚落雁之姿,相反,她體態臃腫,貌似男子,而這樣一個徐娘半老又容貌普通的女子,究竟有什么本事能將朱見深迷得神魂顛倒?
吳皇后也想不明白,但她想立立威風,她找了個由頭杖責了萬妃。
這一頓杖責,讓吳皇后痛失皇后寶座,朱見深得知此事,以“皇后舉止輕佻”為由執意廢后,可憐吳皇后才稱后一個月便被廢黜,家人也因此受到牽連,本來朱見深還想趁機扶萬妃為后,但周太后到死都沒有答應,朱見深只好作罷,改立王氏為后。
王皇后吸取經驗教訓,處處謹慎,明哲保身,不敢與萬妃發生一點沖突,萬妃儼然是后宮的無冕之后。
萬貴妃聲名遠揚,就連周太后都對兒子的專情感到疑惑,不止一次問到:“她既不貌美,又不曾生育,何德何能受你如此恩寵?”
朱見深只是淡淡回到:“只有她能安撫于我。”
安撫我的迷茫,安撫我的暴躁,安撫我的不安,只有她能在困境中陪伴我,那段黑暗的歲月她陪我熬過來了,如今前路光明燦爛,該換我來安撫她陪伴她了。
成化二年,萬妃生下朱見深的長子,朱見深大喜,封萬貞兒為貴妃,昭告天下,禱告諸神,敬告山川,要將皇長子立為皇儲。
可惜皇子命薄,不久便夭折了,自此后萬妃再無生育。
盡管如此,萬貴妃依舊獨占恩寵23年,她雖然至死都是貴妃,卻一直享受著遠超皇后的待遇,直至她57歲因病逝世。
萬貞兒去世后,正值壯年的明憲宗朱見深也在隔年駕鶴西去,他一生顛沛,半生流離,愛著萬貞兒的心卻始終沒有變過。
如果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那就讓我用一生來向你表白。
獨寵后宮23年的萬貴妃死了,可有關萬貴妃的風言風語,卻在她死后甚囂塵上。
《明史》記載,萬貞兒因為自己不能生育,就強迫懷有明憲宗骨肉的宮妃宮女們墮胎,甚至毒殺了明孝宗的母親紀妃。
這一段描述生動具體,不由得讓人信以為真,但實際上,在《明憲宗實錄》里,是沒有這些聳人聽聞的說辭的。
而萬貴妃的這些惡名,不過是《明史》的編者結合了《明實錄》和野史,自己添油加醋強安在萬貴妃頭上的。
也不怪后人懷疑萬貴妃,朱見深早年少子,僅有兩個皇子,而這段時期的萬貴妃尚有生育機會,她毒殺皇嗣以求地位穩固早生皇儲,也不是沒有可能。
但仔細想想,此時周太后還健在,周太后本來就看萬貞兒不順眼,又是個性格彪悍的女強人,毒害皇嗣乃是動搖國本的大事,周太后會袖手旁觀嗎?
明憲宗時期的明朝,文官勢力龐大,個個直言進諫不畏生死,如果萬貞兒真的做了這些事情,大臣們一定不會放過她。
說萬貞兒毒害了后來繼位的明孝宗之母紀氏,那更是不可能,單看明孝宗的態度就知道了。
雖然明孝宗因父親明憲宗獨寵萬妃,冷落了自己的生母紀妃而對萬貞兒有所記恨,也在組織編撰《明憲宗實錄》的時候,拐彎抹角地罵了萬貞兒,但在弘治十年,明孝宗還是大加封賞萬家。如果明孝宗生母被萬貴妃所殺,他會放過萬貴妃的家人嗎?
更何況,最根本的問題在于,萬貞兒根本不需要做這些事情,她能夠穩坐后宮,長盛不衰,其根源是她與明憲宗患難與共培養的牢不可摧的感情基礎,她不需要爭寵,她本身就是寵愛的代名詞。
明孝宗雖然對萬貞兒多有微詞,卻也保留了明憲宗評價萬貞兒“柔明專靜……冠德于后宮”的評價,也算是為萬貞兒正了名。
而萬貞兒之所以被后世如此抹黑,不過是因為她年長朱見深17歲,不過是因為朱見深因過于寵愛她而廢了吳皇后。
萬貞兒宮女出身卻讓朱見深在位23年便寵了她23年,這在封建社會是少有的,萬貞兒無疑是幸運的,她和朱見深的愛情逾越了年齡的差異和容顏的衰頹,得以成就一段佳話。
朱見深的前半生跌宕起伏,起起落落,在那些黑暗的日子里,只有萬貞兒不離不棄,萬貞兒對他來說,不只是照顧起居的宮女,更是最了解他的朋友,最傾心傾力的長姐,是他疲憊時可以安心棲居的港灣,是他驚慌時可以放心躲避的巢穴。
他與萬貞兒從來不是什么皇帝和宮妃,陪伴、呵護、支持、鼓勵,這些讓朱見深對萬貞兒的感情逐漸傾斜于男女之情,讓九五之尊得以一生一世,只此一人。
而萬貞兒此人,也許是十惡不赦的惡女,也許是迷惑君主的妖怪,也許是心如蛇蝎的毒婦,但她用無微不至的照顧和始終如一的陪伴換來朱見深終其一生的愛,她是幸運的,更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