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絕大多數人對于北宋與契丹的了解可能都不多,但有一部叫《天龍八部》的小說卻很被人熟知和認可。其實這本小說的故事背景,就取自遼與北宋之間,兩大勢力之間的互相博弈。北宋與遼在北方互相抗衡,雖然看起來是勢均力敵,但是在實際戰爭中,北宋是輸多勝少。
北方的遼朝士兵作戰十分勇猛,在多次戰爭失利之后,北宋只能與遼朝簽訂“檀淵之盟”,以簽訂不平等的條約的代價來維持邊境的穩定。在一段時間之內,遼朝的對北宋邊境的入侵讓北宋君主頭疼不已,但在之后,遼朝被金朝所滅。
遼朝是由契丹人所建立的政權,那么遼朝失敗之后,殘存的契丹人去了哪里?契丹人現在屬于哪個民族?
“民族”這個概念出現的并不是那么早,而是近現代才出現的概念。我們現在之所以能很清晰的知道一些民族的傳承,是因為在民族的發展過程中,它們雖然沒有形成民族的概念,但是民族的文化一直是傳承有續的。
在古代最先出現的其實是部落的文化,隨著部落之間的相互融合,進而形成更大的整體。而在之后出現的文明就是封建文明或者是帝國文明,而民族的概念卻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才出現的。
在民族概念沒有形成的時候,互相的融合與兼并其實并沒有很大的障礙。所以民族之間相互融合,甚至是民族的消失,都是是歷史的必然。到現在為止,沒有哪一個民族能夠維持自己單純的民族血統。
能夠到今天還能存續的民族,幾乎都是民族之間相互融合的產物。所以我們要知道一個民族的發展脈絡,就要看清楚民族發展的興衰狀態。民族興起與民族衰落,其實都會使得民族與民族之間走向融合。
在歷史上一個民族的興起與衰落,都是再正常不過的歷程。有的民族歷經歷史車輪不斷輪轉,幸運的存續了下來。而有的民族卻沒有那么幸運,他們因為變故,永久消失。還有的民族存續與到今天否都是一個謎。
在一千多年前,曾經輝煌一時的契丹族,建立了北方少數民族政權“遼”,一度讓北宋頭疼不已,現在卻又十分落寞。契丹一族的興起其實很容易被理解,在中原地區混亂的時期,中原軍隊實力衰弱,而資源卻很多。
這其實就給了北方的少數民族崛起的機會。在唐末藩鎮割據的影響下,由于中原地區的失控,北方少數民族通過大肆入侵中原地區,逐漸發展壯大。在北宋建國之前,契丹人建立的遼朝就已經存在。
只不過在遼朝發展過程中,遇到了兩個強大的對手,一個是金朝,另一個是蒙古人。遼朝在發展的過程中,其實已經占據了中原一大部分,在金朝崛起,打敗遼朝之后,生活在中原的一大部分契丹人不得已向金朝稱臣。
有很少一部分契丹人被拉攏進入女真人的體系內,有一大部分契丹人被迫成為女真人的奴隸。女真族在之后的發展中,形成了滿族勢力,清朝時期,滿族勢力快速壯大。在滿族之中,就有契丹人的血脈。
就比如清朝時期的依蘭氏與伊拉里氏,就是來自于契丹人的貴族姓式“耶律”和“簫”氏。曾經的契丹族,有一部分已經成為了滿族。
在契丹部族的發展過程中,契丹人建立的政權,遼朝雖然被金朝所滅,很大一部分契丹人被迫成為了女真族的一支,但是還是有一支契丹人生存了下來,建立了新的政權,那就是西遼。西遼的開國君主曾經是遼朝的貴族,他的名字叫耶律大石。
在遼朝被金朝打敗之后,耶律大石帶領著契丹人剩余的部族向西遷移,占據了西部的廣大區域,建立了西遼王國。西遼王國雖然在實力上已經遠遠不如遼朝強勢,但是西遼王國占據絲綢之路的要道,通過貿易獲得了大量的資源。
所以,契丹人在西遼王國時期,也獲得一個多世紀的發展期。不過,在西遼建國一百多年之后,他們碰上了比金朝還要強勢的少數民族,這個民族就是蒙古族。
蒙古族對中原文明,甚至是世界文明,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蒙古族最先起源于中原北方的草原上,在12世紀中葉后半段快速崛起。蒙古族能夠快速崛起,主要是因為它所處的環境最為貧瘠,它周圍的金朝、西遼與西夏勢力都難以通過攻伐它獲得好處。
而蒙古各個部落,由于出現了一個強勢的人物——成吉思汗,形成蒙古的統一之后。能通過不斷攻伐其他勢力,使得自己的實力如滾雪球一般,越滾越大。
契丹人建立起來的政權,被女真族打敗之后,一部分契丹人被迫加入了女真族的部落,再后來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又被蒙古族打敗,一部分契丹人又成為了蒙古勢力。而令一部分契丹人西遼政權,在遼朝覆滅一百多年之后,也同樣被蒙古人所打敗,成為蒙古部族勢力的一支。
在少數民族體系的架構中,一般分為“本部”和“別部”。其中“本部”就是在戰爭中獲得勝利的部族,而失敗的部族則被劃分為“別部”。但是“本部”與“別部”的概念是相對的,比如蒙古部族打敗了其它部族,那么蒙古部族相對于其它部族就是“本部”。
但是當蒙古部族內部的“別部”又打敗了其他的勢力,那么其他的勢力又可以稱之為此部族的“別部”。蒙古部族整個體系建設,使得蒙古部族能夠快速擴張,當然這種快速的擴張也會有一定的劣勢。
整個體系的建設與發展依賴于快速的擴張,這樣做就使得內部層級劃分太過于分明。等到勢力不能再繼續擴張的時候,整個體系就會快速垮塌。
在世界發展歷史上,雖然有眾多的民族,但是其整體可以分為三個大類,一個大類是農耕文明,第二個是游牧文明,第三個是漁獵文明。這 三個大類的劃分,其根本基礎是地域環境的不同。
在地理環境中,有廣袤的平原、適宜的溫度、大河的沖擊等等條件的地區,就會有幾率形成農耕文明。而一些相對貧瘠的地區,降水量較少,但有著大片草原,就有可能形成游牧文明。
而一些島嶼地區,既沒有條件形成農耕文明,也沒有條件形成游牧文明,就會形成漁獵文明,漁獵文明往往依靠海洋的漁獵與貿易來使得自己快速發展。
在中原文明的發展過程中,由于東亞地區地域廣大,其中又沒有什么天山地理的阻礙,所以農耕文明、漁獵文明與游牧文明三個文明不斷得相互交融。在東亞地區,由于形成了王朝體系,這三個文明只要是獲得了政權的穩定,都會對其它文明形態進行壓制。比如中原農耕文明一旦強盛,游牧與漁獵文明就會被壓制,反之亦然。
契丹部族是北方草原上的一個民族,根據記載,契丹最早屬于突厥的一支,當突厥人被打敗后,契丹漸漸開始形成自己的獨立的一支。在唐朝末期契丹人快速崛起,在宋朝建立之前,契丹人就建立了自己的王朝,也就是遼朝。
不過,在之后由于金朝的崛起,很大一部分契丹人被迫加入到遼朝體系之中。其中很少數的遼朝貴族被金朝賜國姓“完顏”,“完顏”是女真族最為古老的姓之一。在金朝失敗后,“完顏”姓氏的貴族,為了躲避災禍,大多改為了漢姓,比如“王”、“符”、“汪”、“金”等姓。
絕大多數契丹貴族的姓氏從耶律改為移刺,簫姓改為石抹。到了清朝時期,這兩個姓氏就變成為依蘭氏和伊拉里氏。到了清朝末年,依蘭氏與伊拉里氏也大多改為了“劉”姓。在中原王朝的不斷發展過程中,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也在不斷地融合與發展。
在王朝的發展過程中,很多少數民族逐漸與中原的漢人融合,最終形成了現在的漢族。契丹部族在發展的過程中,曾經被女真、蒙古族所融合,也有一大部分融入了漢族之中。
契丹作為曾經強盛一時的部族,不僅形成了自己的王朝化體系,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對后來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比如遼朝實行了“胡漢分治”政策,雖然這個政策是北魏時期就存在的,但是到了遼朝才被真正實施,我們今天的民族自治政策也就來自于此。
契丹人在建立王朝之初,就已經開始重視與漢人的合作,雖然在當時是“分治”的狀態,但是也難免要進行融合,這就使得契丹部族為融入漢族留下了契機。當然,契丹部族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一部分契丹人也加入了女真族與蒙古族的體系之中,一直到今天滿族人與蒙古族人的之中,都還有契丹人的部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