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梟雄曹操,以蒙恬的臨終遺言為人生警句,蒙恬自盡前說了什么
曹操作為被人們廣泛認知的一個古代人物,被現(xiàn)代很多的專家和學者所解讀。在現(xiàn)代人對曹操的解讀中,也漸漸拋棄了戲劇上的對于曹操的刻板、單一的認知,而使得曹操的形象更加的立體與生動。其實從對曹操形象認知的變化來看,充分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人文化與素質方面的提高。對于曹操這一歷史人物而言,如何更好地從他的行為上去理解那個時代,知道他的選擇,也明白他的困境,對于我們了解真實的歷史有很大的好處。而曹操也有崇拜的人,他十分崇拜秦朝時期的大將蒙恬,以蒙恬最終遺言為自己的人生警句。那么,秦國大將蒙恬最后留下了什么樣的遺言,能讓曹操作為人生警句?蒙恬最后的遺言又給曹操帶來了哪些影響?秦國大將蒙恬的人生遺言
秦國通過改革,以戰(zhàn)爭為基礎,獎勵耕種、打造兵器與不斷對外擴張,形成一整套作戰(zhàn)體系,從而一統(tǒng)六國,形成王朝。在秦國建立之時,形成了三大重要的軍事集團,分別是章邯部、蒙恬部與屠睢部。章邯軍團是保衛(wèi)秦朝的重要軍團,其作用就是保衛(wèi)秦朝中部穩(wěn)固,維持中原廣袤地區(qū)的局勢平穩(wěn)。而屠睢部是向西南發(fā)展,負責征討西南各個勢力,維持秦王朝西南方向擴張和穩(wěn)定。屠睢在征戰(zhàn)過程中,被百越偷襲到大本營,遭到殺害后,秦始皇又把統(tǒng)領西南的重任交給了任囂。任囂在秦朝覆滅之后,因病去世。任囂在當?shù)乇容^受到人們的敬重,當?shù)厝诉€給他設立了廟宇。根據(jù)《番禺雜志》記載:“囂廟在今法性寺前道東四十余步,廣民歲時享之。”任囂去世之后,副將趙佗管理軍隊,擁兵自重,占領百越,自立為王,形成了南越趙氏割據(jù)政權。趙氏政權在南越形成統(tǒng)治,一直持續(xù)到了漢武帝時期。除了章邯、屠睢軍團之外,蒙恬的軍隊可以說是秦朝的最強軍團了。很多人認為三大軍團之中,實力相差無幾,其實在三大軍團中,蒙恬的軍團最受重視。
根據(jù)《史記·張耳陳余列傳》記載:“蒙恬為秦將,北逐戎人,開榆中地數(shù)千里?!?/section>在整個軍團的安排中,看上去是章邯的軍團在秦末戰(zhàn)爭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但那個時候,是秦始皇與蒙恬都已經去世的時代。如果蒙恬還在,秦朝不至于混亂。章邯軍團從實力上來說,不如蒙恬與屠睢的軍隊,這主要還是從從軍隊的使用上看出來。章邯軍團主要是守衛(wèi)中原,制衡蒙恬與屠睢軍團,而屠睢軍團的作用是征戰(zhàn)西南。蒙恬軍隊最強,所擔負的任務是抵御匈奴。而且蒙恬在北方與咸陽距離并不遠,與章邯形成相互制衡的態(tài)勢,其實是共同保衛(wèi)咸陽。從所面對的敵人來看,北方的匈奴對于秦朝的威脅最大,所以蒙恬的軍隊是最為強勢的軍團。而進行遠途征討,征服百越,也需要一支較強的隊伍,所以屠睢的軍隊排在三大軍團的第二,而章邯軍團的作用是進行守衛(wèi)、作為常備軍來使用,所以重要性排在第三位。根據(jù)司馬貞的《史記索引》記載:“蒙氏秦將,內史忠賢。長城首筑,千里安邊?!?/section>秦始皇在位的時候,不光對蒙恬十分看重,而且也十分信任,所以當時秦始皇才敢把扶蘇放到蒙恬那里。其實當時要是秦始皇不放心蒙恬,絕不會把被貶斥的太子扶蘇放到他那里,這就說明秦始皇對蒙恬是有很大的信任的。從秦始皇的角度上來看,秦始皇把扶蘇貶到蒙恬那里,其實是放棄了扶蘇,并不是對他進行鍛煉,蒙恬的作用其實就是看住扶蘇秦始皇不希望扶蘇上位的關鍵一點,就是扶蘇希望恢復周王朝的分封體系,但這是秦始皇不希望看到的。秦始皇希望王朝形成一體系化,所以推動了“書同文、車同軌”。其實早在春秋時期,古人就有這樣的暢想。根據(jù)《禮記·中庸》第二十八章記載:“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section>由于執(zhí)政理念的不同,扶蘇事實上是被秦始皇主動放棄的。秦始皇的最后的詔書上之所以寫的是扶蘇,應該是趙高修改過的內容。而趙高之所以把詔書改為扶蘇,是因為扶蘇與丞相李斯執(zhí)政理念不同,扶蘇一旦上位,李斯必然被害。李斯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與趙高聯(lián)盟,一起再次修改詔書,把胡亥推上皇位。在這個過程中,胡亥、趙高與李斯形成聯(lián)盟,但這個聯(lián)盟是十分脆弱的。而與此同時北方的扶蘇與蒙恬也得到了秦始皇去世,而且讓胡亥繼位的消息。蒙恬建議扶蘇與他一起帶領大軍前去質問,而扶蘇選擇自盡。在當時扶蘇認為自己已經沒有了機會。因為扶蘇并不知道詔書被修改,也不知道其實趙高與胡亥都不在咸陽城中。如果扶蘇在當時與蒙恬帶領大軍趕奔咸陽,那么后來的事情未曾可知。但扶蘇一死,蒙恬作為輔佐扶蘇的勢力,就沒有了機會,所以蒙恬很快也被逼而死。蒙恬去世之前,寫下了遺言,被后來人傳頌。
根據(jù)陳壽《三國志》記載曹操曾言蒙恬警句:“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section>蒙恬在遺言中說,蒙家三代輔佐秦朝,是秦朝重要的將領,沒有辜負秦朝先主的信任。所以從歷史評價上來看,蒙恬可以說是一代忠臣,但因為扶蘇的誤判,最終導致蒙恬最終失敗。而蒙恬的最終遺言,對后來的一代梟雄曹操,有很大的影響。傳言曹操每當想到蒙恬的遺言,都痛哭流涕。蒙恬的遺言給曹操帶來了重要影響
曹操之所以能夠成功,得益于他對于時機的把握以及他對信念的堅持。曹操其實最一直想要做一個忠臣,就像秦朝大將蒙恬一樣,所以他十分認可別人給他的評語,在《三國演義》中曹操的評語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但其實在漢書中也有類似記載。
根據(jù)《后漢書·許勛傳》記載:“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section>曹操出身并不低,只不過是在當時身份得不到認可。曹操的父親曹嵩是皇帝身邊的重要侍官曹騰的干兒子,曹騰雖然身居高位,但由于已經凈身,所以需要一位干兒子為自己養(yǎng)老送終。而曹嵩本身沒有什么才學,依靠這層關系成為朝中重臣。漢朝的官員任命方式是舉薦制,隨著朝代的發(fā)展,到了漢朝末期,貴族之間相互推舉,朝堂之上非富即貴?;实墼趫?zhí)政過程中,為了壓制貴族勢力發(fā)展,不得不任用外戚與中官勢力,所以漢朝末期,總是會出現(xiàn)外戚干政或者是中官專權。在東漢末年,同時出現(xiàn)了外戚干政與中官專權現(xiàn)象,使得王朝出現(xiàn)巨大的危機。而在漢朝人的思維中,皇帝與貴族是當時最為重要的勢力,所以貴族一般瞧不起外戚出身,更瞧不起中官。而曹操的祖父就是中官,所以曹操家族雖有權勢,但一直不被貴族所認可。曹操從小性格的養(yǎng)成,與他的出身有很大的關系。由于曹操生活在京城貴族圈中,但又被貴族瞧不起,所以養(yǎng)成了曹操遇強則強而又靈活機動的性格特點。曹操因為家庭出身,被人看不起,所以曹操就通過惡作劇或者在學習與能力上就要表現(xiàn)得比一般富家子弟更要好。曹操因為出身問題,所以難以真正融入漢朝貴族的圈子,所以并不去追尋貴族的傳統(tǒng),而是通過惡作劇的方式取笑貴族。而后來的曹操之所以能成功,就是他不遵循貴族的方式,不拘一格,招攬人才,成就一番霸業(yè)。曹操由于在貴族圈層中,出身比較低,所以他希望通過建功立業(yè)來得到別人的尊重,所以曹操心中有一個“英雄夢”。這個“英雄夢”就體現(xiàn)在曹操崇拜蒙恬這一事情上,蒙恬作為戰(zhàn)功赫赫的秦朝大將,是一個悲劇人物,這種悲劇凸顯了蒙恬的忠義無雙。曹操在最開始擔任漢朝官職的時候,也正直而威猛,在地方上打擊豪強貴族勢力,建立威信。曹操相比于貴族勢力,是比較傾向于忠心王朝的。如果沒有曹操與袁紹官渡之戰(zhàn),袁紹很可能就已經改換了天下。而曹操雖然“挾天子以令諸侯”,被世人稱之為“奸雄”,但總體上來看,曹操雖然位居“九錫”,權力已經達到極限,但始終沒有成為皇帝。而相比之下,劉備雖然被稱之為“仁義”,但是卻“非封而王”,自封為“漢中王”,具有篡奪之志。曹操一生都欽佩忠義人士,比如曹操最愛的武將并不是他手下的將領,而是劉備手下的關羽。在俘獲關羽之后,不僅沒有難為關羽,還盛宴款待,送寶馬、金銀、美女,滿足關羽很多要求。明知關羽“身在曹營,心在漢”,也因為欽佩關羽的“忠義”,放回到劉備陣營中。曹操欽佩忠義人士這一點,是受到他小時候所受教育的影響,也是受他欽佩的偶像的影響。曹操欽佩的偶像,蒙恬就是個忠義之人,而且蒙恬武功、計謀都是世間少有,所以曹操從偶像身上獲得了很多的啟發(fā)與能量,讓他也成為一代梟雄。從曹操的一生來看,曹操一方面受到漢朝貴族思維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在突破貴族思維的限制。曹操之所以能在官渡之戰(zhàn)中,打敗袁紹,其本質還是曹操善于變化,通過抓住機會,以少勝多。而袁紹,受限于傳統(tǒng)思維,所以被曹操打敗。其實袁紹失敗還有一點,就是天下士族并不希望漢朝倒臺,這并不是因為天下士族多么忠心于漢室,而是天下士族在漢室具有穩(wěn)定的利益與地位。一旦漢室被推翻,就會形成重新“洗牌”,士族之間將會難以穩(wěn)定,所以袁紹最終失敗,而曹操能夠維系穩(wěn)定,也是因為他其實在維系漢室的基礎。曹操也很清楚,背叛漢室雖然看上去很容易,因為漢獻帝只不過一具傀儡。但天下士族卻是曹操稱帝的最大障礙,曹操一旦稱帝,天下士族就會受到損失,而劉備打的旗號正是匡扶漢室,所以劉備與曹操誰先放棄了匡扶漢室的旗幟,誰就輸?shù)袅藨?zhàn)爭。從歷史發(fā)展來看,劉備最終封自己為“漢中王”,匡扶漢室的旗幟倒下,所以劉備最終失敗。而漢室在禪讓之后,曹魏獲得了正統(tǒng)地位,被寫入了“正史”。但總體來看,曹操因為“赤壁之戰(zhàn)”失敗,而形成了“三國”,沒有真正完成一統(tǒng)。從戰(zhàn)爭方式上來看,赤壁之戰(zhàn)是因為曹操忽略了一個“小概率”事件,也就是“風向”問題,被人以火攻戰(zhàn)勝。但曹操似乎忘了,當年他在官渡之戰(zhàn)中,也是依靠“小概率”,冒險偷襲,最終才取得成功。從赤壁之戰(zhàn)的深層來看,赤壁之戰(zhàn)與官渡之戰(zhàn),其實如出一轍。曹操官渡之戰(zhàn)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許攸向曹操透漏關鍵情報,也就是袁紹糧草所在地。而曹操找到了糧草,燒掉了袁紹的后備物資,所以成功。看起來是一個小概率事件,但從深層次來看,是士族不想漢朝顛覆,影響士族利益與地位。赤壁之戰(zhàn)周瑜之所以成功,是因為曹操認為風向不會轉變,而諸葛亮知道在赤壁地區(qū)會有風向突然變化。而曹操還比較大意,聽從了龐統(tǒng)的建議,也就是把船形成“串聯(lián)”,最終諸葛亮與周瑜火燒曹操戰(zhàn)船獲得成功。官渡之戰(zhàn)與赤壁之戰(zhàn)從總體上來看,是推翻漢朝最重要的兩次機會,看上去都是因為“小概率”事件,最終失敗。但如果知道天下大勢的轉變規(guī)律,就會知道,所謂的“小概率”事件,是必然會發(fā)生的事件。因為在當時整個士族并不愿意放棄漢室,雖然漢室已經衰微,但保存了漢室,士族門第的利益也會維系。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就很清楚表達了這個意思,“漢室可興”。根據(jù)《三國志》記載:“誠如是,則霸業(yè)可成,漢室可興矣?!?/section>所以曹操對于蒙恬的崇拜,一方面是他崇拜偶像,欽佩忠義,另一方面也是順從當時朝代的價值觀,順從了當時的價值觀,也就是維護了士族門第們的利益,曹操才能穩(wěn)定其內部,蒙恬與曹操的人生對比
蒙恬雖然是曹操的偶像,但曹操卻走出了不同的人生之路。蒙恬的人生總體來說是一個高開低走的態(tài)勢,蒙恬三代名將,出身將門,戰(zhàn)功赫赫,但最終因為內部的權力爭斗,喪命于自己人手中。根據(jù)司馬貞《史記索引》記載:“蒙氏秦將,內史忠賢。呼天欲訴,三代良然。”曹操雖然也出身不低,但始終被貴族排除在圈子之外,他不像袁紹是“四世三公”,是真正的豪門大族。所以曹操只能用機智、變化來打敗貴族勢力。在曹操與袁紹實際的博弈中,也是袁紹一開始占盡了優(yōu)勢,但卻是曹操通過靈活變化,以及符合天下大勢,最終打敗了袁紹。曹操與蒙恬最相似的一點就是在戰(zhàn)爭中,能夠靈活機動。蒙恬手中三十萬大軍,與匈奴抗衡。匈奴善于馬上戰(zhàn)爭,作戰(zhàn)方式靈活機動,蒙恬一方面利用長城作為基礎,另一方面以機動作戰(zhàn)對抗機動作戰(zhàn),獲得了很大的戰(zhàn)爭成功。根據(jù)裴松之的《三國志·注》記載:“魏太祖機變無方,略不世出?!?/section>曹操與蒙恬不太相似的一點是忠義,蒙恬忠于秦始皇,也比較忠義于扶蘇,但從根本上來說,蒙恬也是有一定的私心。因為蒙恬曾經勸諫過扶蘇,帶領大軍面圣。扶蘇一旦同意之后,蒙恬帶領大軍,一定會擁立扶蘇作為皇帝,那么歷史就會改寫。曹操最開始也想成為一個忠臣,但隨著局勢的變化,皇室越來越衰微,導致曹操野心也逐漸膨脹。不過,因為有劉備勢力與他抗衡,所以曹操一生不敢稱帝。從曹操的表現(xiàn)來看,他追求“忠義”,更多的還是一種“表演”,為的是提醒自己內部勢力,要忠誠于他。根據(jù)司馬光《資治通鑒》記載:“王知人善察,難眩以偽?!?/section>結語
曹操一生之中,征戰(zhàn)四方,完成了他小時候的“英雄夢”。但隨著曹操野心不斷膨脹,曹操把成為皇帝當成自己的目標。而曹操之所以最終沒有成為皇帝,并不是因為他不想,而是因為他一旦稱帝,他內部必然混亂,劉備就可以趁此機會打敗他。曹操一生追求“忠義”,不管是推崇關羽,還是把蒙恬遺言作為人生警句,是他標榜自己的方法。而且同時也是警告下屬的一種方式。曹操通過這種方式,時刻提醒下屬,要忠誠于他,最終形成一套體系的價值觀,加強了內部的控制力。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