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時期,兒媳生下孩子不久,公公王安石就不顧兒子的阻攔,勸其改嫁另覓新夫,把兒媳感動得當即跪在地上連連磕頭。
王安石是宋神宗趙頊時期的鴻鵠重臣,高居宰相之位,累封“荊國公”,也是古代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風云人物。他一生育有三子三女,但不幸的是,兩個最小的兒女都沒有長成,出生沒多久就夭折了。
說到這里就有些意思了,王安石成長起來的兩個兒子,長子叫王雱,次子叫王旁。這哥倆的名字讀音一樣,都念“pang”,只不過字形不同而已。所以,很容易被人搞混,以至于出現了張冠李戴的情況。
長子王雱繼承了父親身上的優良基因,自幼才思敏捷、博覽群書,小小年紀就成了遠近聞名的神童,少年時就撰寫了很多著作。
有一次,王安石的好友想要考考王雱,就帶了一只鹿和一只獐,讓他分辨哪只是鹿哪只是獐。
這兩種動物外形體態都差不多,別說是個孩子,就是成年人猛一看也很難能分辨出來。可是王雱很聰明,都沒怎么仔細看,略一思索便張口回道:“鹿的旁邊是獐,獐的旁邊是鹿。”
一句話完美化解了看似很刁鉆的問題,令在場的賓客紛紛叫好不迭,王安石看著爭氣的兒子,自然也是滿心的歡喜、一臉的驕傲。
在仕途上,王雱也跟父親有一拼。王安石21歲金榜題名步入仕途,他22歲進士及第步入朝堂。如無意外,他最終在仕途上取得成就,即便是無法跟父親相提并論,但最起碼也是半斤八兩差不了太多。
但人生路往往不會那么順風順水,正如人們常說的那樣,不出意外的話就肯定要出意外了。少年得志的王雱,從小就體弱多病,頗有天妒英才的味道,年僅33歲就早早撒手人寰。
長子英年早逝,王安石的內心無比凄涼。可是緊接著,次子王旁又做了一件事,更是讓他悲痛不堪。
王旁在各個方面都不如哥哥,從小就是在父親的嚴厲呵斥聲中長大。親戚朋友們也經常拿他跟哥哥比,久而久之使他養成了較為偏執的個性,遇到事情很容易鉆牛角尖,甚至還會做出極端的舉動。
王旁到了娶妻的年齡,王安石精挑細選,最終選了知書達理、溫柔賢惠的龐氏當兒媳。
兩家人對這段婚姻都很滿意,王旁和龐氏的感情也很融洽。可是兩年后,龐氏生下了一個健康活潑的胖小子,全家人都高興得無以言表,唯獨王旁悶悶不樂,連兒子的慶生宴都不愿意參加。
慶生宴那一天,很少跟次子親近的王安石,難得走到王旁的身邊,一臉和藹地說了幾句好聽話,離開去招待客人時,還拍了拍他的肩膀。
王安石有這樣的舉動很好理解。王雱生前只留下了一個女兒,王旁的兒子就成了王家的香火傳承人。在“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古代,老人即便再看不上兒子,到了這個時候都會對兒子另眼相看,這也是人之常情。
然而,王旁卻的心里卻沒有一絲的歡愉,盯著五官標致、皮膚白嫩的兒子看了又看,總覺得兒子長得不像自己。甚至,他還一度懷疑妻子做了虧心事,讓自己沒有自己的親生兒子。
對此,龐氏也解釋過,“兒隨母女隨父”這是基本的生活常識。但是人的內心一旦埋下了懷疑的種子,任何合情合理的解釋都是蒼白的,會忍不住地一直往牛角尖里鉆,直到得出一個預設的結果才會罷休。
王旁就是這樣一個人,不管妻子怎么解釋就是不聽,疑心病越來越重,脾氣也變得越來越暴躁,不僅家暴妻子,還裝神弄鬼把兒子給嚇死了。
長子和孫子相繼離世,王安石內心悲痛無比,可是身為一家主,還得顧及孩子們日后的生活。于是,他就把日漸消瘦的兒媳叫到跟前好言寬慰,讓龐氏照顧好身體,來日再為王家生育后代。
龐氏在公公面前哭得梨花帶雨,忍了半天才說出了真相。
王安石原以為孫子命薄,是自然夭折的,沒想到是得了失心瘋的兒子做得惡,一時間也是老淚縱橫泣不成聲。
因為這件事錯在兒子身上,王安石對兒媳很內疚,隨即便勸說兒媳改嫁。而且,為了不讓兒媳名聲受損,他將龐氏認為了干女兒,親自出面為其擇夫,還給龐氏準備了一份豐厚的嫁妝。
這種事在現代社會屢見不鮮,可是在男權至上的古代社會,王安石就能頂著壓力做出正確的選擇,足見其胸襟、見識和境界,遠非一般人所能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