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安徽旅游,除了黃山,各種主題鮮明的博物館同樣值得期待。位于黃山市潛口鎮的潛口民宅,名為"民宅",實際是一座明清建筑博物館。景區內建筑原是散落在徽州各地的古建,如今全部復建集中于此,如同時尚界的"混搭風",在明清和徽派建筑兩大前提下,每一座建筑都呈現出微妙的差異,有不同的美感和氣質,也有不同的經歷和故事。
走入景區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并非想象中的各種民宅古建,反而有種將要去登山的感覺。路途上上下下,彎彎繞繞,樹茂草豐,環境清幽。
徽州的古村因為有了牌坊更顯得典雅厚重。潛口民宅中,最吸引人眼球的就是這座矗立在路邊的方氏宗祠坊,為明朝修建,雕刻雖繁復精致,或許是因為身后沒有村落做依靠,孤零零的一座,顯得有些寂寥。
走上布著青苔的臺階,步入樂善堂。樂善堂又稱"耄耋廳",建于明代中期,整體不算大,或許因為曾經是祭祖的場所,因此廳內顯得幽暗而充滿莊重感。
司諫第是明初一位"給事中"的子孫所修的家祠,磚木結構,外型小巧精致,打眼望去,像一座小小廟宇。
曹門廳為明嘉靖年間的廳堂建筑,在潛口民宅13座明朝建筑中,曹門廳是其中建筑規模較大、相對奢華的一座。
中國古代等級森嚴,在建筑上也有所體現,曹門廳中的汪氏族人在明朝時連續出了三個武狀元,因此得到特許,建筑規格比孔廟還要高。可惜的是曹門廳毀于歷史,如今人們看到的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得以略窺其曾有的風華。
每座建筑之間都相隔一段距離,路上以青石磚鋪地相連,大約因為所建時代相隔不遠,并且都有著高聳的馬頭墻、精美的木雕、石雕和磚雕,一座座走下來,絲毫沒有不協調感。
走入宅中,精致華麗的木雕自然讓人嘆服,只是窗扇一片連著一片,在視覺上有種莫名的束縛感和壓迫感,總讓人想起古代女子被鎖住的青春和年華。
看多了徽州民居,會發現這些外形如水墨畫般雅致的民居都有種閉塞感,外墻上基本沒有窗戶,即使有也是極小的一扇。或許是因為古時徽州男人大多外出經商,常年不在家,留在家中的都是眷屬,這樣的設計顯然起到了內外雙防的效果——外防盜賊爬窗進入,內防親眷紅杏出墻。
"青磚小瓦馬頭墻,回廊掛落花格窗"。即便對建筑不在行的人,也會被這優雅疏朗的白墻驚艷,為繁而不俗的雕刻技藝折服。
羅小明宅始建于明嘉靖年間,為明代磚木結構民居。屋瓦的黑和粉墻的白日日風吹雨淋日曬,已經斑駁脫落,時間在其上刻畫出沉厚的底蘊,深深淺淺的暈染,像極了意境極美的水墨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