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什么是云夢澤?
云夢澤,古澤藪名。本在今湖北江陵以東,江漢之間。《周禮·職方》 荊州:“其澤藪曰云夢。”《爾雅·釋地》 稱“楚有云夢”。
漢·司馬相如《子虛賦》:“臣聞楚有七澤,嘗見其一,未睹其余也。臣之所見,蓋特其小小耳者,名曰云夢。云夢者,方九百里,其中有山焉。”
《國策·楚策》中有記,“楚王游于云夢,結駟千乘,旌旗蔽天。野火之起也若云蜺,兕虎之嗥聲若雷霆”。云夢,乃是先秦時期楚國君王狩獵之地。楚王狩獵云夢,中有平原丘陵,山林川澤。由于先秦古籍多以澤藪作述,則后世謬傳以云夢澤為記。至于魏晉時期,洞庭湖煙波浩渺,早已遠超日益湮滅的云夢澤,而有洞庭湖屬于云夢澤之誤傳。后來便有了孟浩然“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樓”的詩句,以云夢澤代指洞庭湖。
“云夢”一詞在先秦古籍中,并非專指云夢澤而言,它也是春秋、戰國時期楚王狩獵區的泛稱。從所描述楚王在云夢的游獵生活中可見,所指云夢是廣闊的山林原野而非湖沼池澤。因此,“云夢”一詞從廣義說,它是包括山地、丘陵、平原和湖泊等多種地貌形態在內的范圍廣闊的春秋、戰國時期楚王的狩獵區,而“云夢澤”則是其中局限于江漢平原以湖沼地貌為主的一部分。
· · · · · ·
02
云夢澤在哪里 ?
云夢澤在古籍中最早見于記載的有《尚書·禹貢》荊州:“云夢土作乂。”《史記·貨殖列傳》:“江陵故郢都……東有云夢之饒。”《河渠書》:“于楚,則西方通渠漢水云夢之野”,意指從郢都鑿渠東通漢水,中間經過云夢,說明云夢澤在江陵以東的江漢平原上。
西漢司馬相如的《子虛賦》對其面積、范圍做了描述,用現在的地理概念表示,即云夢澤方圓九百里(古代單位),東到今湖北東北部大別山麓,西達巫山腳下的涌泉清池,北臨今湖北京山縣的大洪山區,南至今長江以北的洪湖地區。差不多囊括了如今的武漢、仙桃、荊州、天門、孝感五市的大部分地區。
先秦時代云夢澤的主體位于今荊州市(楚國第二任都城郢都)以東、江漢之間,南部以長江為界,是一片沖擊而成的陸上三角洲。翻開楚國地圖便不難發現,這其實就是楚國核心區的中心地帶。
03
云夢澤是如何消失的?
春秋時,夢在楚方言中為“湖澤”之意,與漭相通,由于長江泥沙沉積,云夢澤分為南北兩部分,長江以北成為沼澤地帶,長江以南還保持著浩瀚的水面。江漢平原地勢低下,河道縱橫交錯,湖泊星羅棋布,素有“九曲回腸”之稱的荊江貫穿其中,構成典型陸上三角洲景觀。在地殼下降時期形成巨大洼地,加上江水累積而成巨大湖泊。春秋時代云夢澤的主體位于今荊州市以東、江漢之間,南部以長江為界。
秦漢時期云夢澤漢江北岸部分已化為平陸。云夢澤西部接納了大量江水帶來的泥沙,不斷向東發展,形成漢江陸上三角洲。隨著三角洲的擴展,土地也大量被開辟。云夢澤主體被壓縮在當時的華容縣境內。其東其北雖屬于云夢澤,但已退化成為沼澤。
到東漢時,云夢澤主體已移至華容東南。澤區隨著江漢輸沙的堆積,日益縮小淤淺,而以沼澤形態為主。東漢末年,曹操赤壁戰敗至烏林,已能“引軍從華容道步歸”,只不過道路泥濘難行而已。
唐宋時期,隨著南方人口越來越多,圍垸造田等與河湖爭地活動愈發頻繁。為了開發肥沃的江漢三角洲,抵御洪水的侵襲,人們開始在荊江沿岸筑堤來約束江水。至元朝時,荊江段已形成“九穴十三口”的分流局面,洪水期上游的巨量來水通過這些分水口進行自然調節。
隨著泥沙沉積,江漢平原的地勢逐漸抬高,加上江堤的阻擋,汛期巨量的江水只能轉向南岸地勢較低的洞庭湖平原尋找新的分水道。隨著江水不斷沖入和泥沙沉積,原來面積并不大的洞庭湖變得越來越大。當然,這個過程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比較緩慢的,長期的此消彼長,只不過在唐宋之后明顯加快。宋朝之前,荊江分水口主要在北岸,元明之后就主要轉至南岸了。
據《水經注》記載,東晉南朝時洞庭湖已方圓五百里,到了唐宋時期,已經擴展成“八百里洞庭”了。云夢澤也是在南朝至唐宋時逐漸消失,被江漢平原取代,只留下星羅棋布的湖泊,也讓湖北有了“千湖之省”的美譽。云夢澤消失以后,洞庭湖則擔負起接納長江洪水分流調蓄的作用。因為洞庭湖取代云夢澤的過程比較緩慢,一定時期內甚至和荊江、云夢澤連成一片,這也是洞庭湖古稱云夢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