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木匠在給大家介紹“戰國四公子”中的孟嘗君時,好像有說過,孟嘗君是“四公子”當中,名氣最大的一個,卻又是“四公子”中口碑最差的一個。
那今天,我要給大家介紹的這位平原君,正好與孟嘗君相反,雖然有人說他能力不行,是“四公子”中最差的一個,但在世人眼中,他的人品卻是“四公子”中,最好的一個。
平原君,名叫趙勝,生年不詳,卒于公元前251年,邯鄲(當時的趙都,今河北省邯鄲市)人。他是趙武靈王趙雍之子,趙惠文王趙何之弟(且與惠文王乃是一母同胞的兄弟)。曾相趙惠文王與趙孝成王(惠文王趙何是武靈王的次子,武靈王本來是要把王傳位給他的長子趙章的,也立了趙章為太子。奈何趙章的生母、武靈王的前一任王后、韓氏死得太早。武靈王后來又娶了吳娃,他對這個吳娃非常寵愛。吳娃也把武靈王侍奉得非常好,且從沒有對武靈王提過任何要求,但她在臨死時,卻對武靈王提出,希望能改立她的孩子,也就是趙何為太子。武靈王答應了。于是,就改立了趙何為太子。武靈王死后,趙何也就順理成章地繼承了王位)。
趙勝比趙何小不了幾歲,且明顯要賢于趙何(可能有人會問了,你剛不還說他能力不行嗎?怎么這會兒又說他“明顯要賢于趙何”,這不是自相矛盾嗎?其實,一點也不自相矛盾,行與不行,也要看和誰比,雖然他在能力上,比不過那三位,但比武靈王的其他幾個兒子,還是富富有余的),武靈王也不是沒有想過要把王位傳給他,可他呢,偏就是個對當王一點興趣都沒有的人,他從青少年時代開始,最大的人生理想,就是做一個相幫(即相國,戰國時,相國的地位還要在丞相之上,是絕對的百官之首。《史記》:“莊襄王元年,以呂不韋為丞相,封文信侯,……莊襄王即位三年,薨,太子政立為王,尊呂不韋為相國,號稱'仲父’。”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呂不韋在秦莊襄王時,是秦國的丞相,但到了秦王政時,就晉升為相國了。因為司馬遷是漢朝時人,他不管寫什么東西,都要避漢高祖劉邦的名諱,是故才將“相邦”改作了“相國”)。
另值得一提的是:趙勝,終其一生,無論是對其胞兄惠文王,還是對其侄孝成王,都非常的忠心,是以兩王對他亦是信任有加。他們之間的這種信任,在中國幾千年的“家天下”歷史長河中,其實并不多見。君不見,多少大家族(更別說是王室)的后代了,多半都會為爭下一任家主之位(對王室來說,就是王位),反目成仇,甚至相互殺戮。而趙勝之所以能獲得兩代趙王——惠文王與孝成王的如此信任,想來原因也就在于他“對王位一點興趣都沒有”。
那趙勝有什么愛好呢?就是“養士”。春秋戰國時代,諸侯國林立,各諸侯國王室的公子沒有一千也有八百,那為什么非要把春申君、信陵君、孟嘗君和平原君這四個人給拎出來,稱“四公子”呢?就是因為這四個人都愛“養士”,且都養了好多好多的“士”,少則一兩千,多則三四千。
不過,和孟嘗君招收門客“來者不拒”不同,平原君招收門客,還是有一定門檻的,至少是像那些“雞鳴狗盜”之徒,是成為不了平原君的門客的。
下面再給大家講個,平原君禮賢下士的故事吧。
話說有一天,平原君的一個小妾在府門前,看到了一個跛腳之人,那人走路一瘸一拐的樣子,引得平原君的小妾哈哈大笑,路人見了,也都跟著起哄,搞得那人很沒面子。
結果第二天那人就找上門來,說要拜見平原君。
門人進去后不大一會兒工夫,又出來對那人說:“公子已同意見你了,先生請吧。”
平原君和他聊了幾句,就覺得這人是個人才。于是,就想將他收于門下。可沒想到的是,這跛子卻提出了一個條件:“想我留下,可以。但請公子先替我殺了一個人。”
“什么人?”平原君好奇地問道。
“公子的一個小妾。”
“為什么?”
“因為昨天她看到我走路的樣子,竟然當人把我好一頓嘲笑。”
其實,平原君已知道了昨天發生的事。但那小妾卻是他最寵愛的一個妾。他自然是不舍得因為這點事,就殺了自己的愛妾。同時,他也在想,這個人雖然有才,但未免也太拿自己當回事了。你以為你是誰呀,竟一來就對我提出這樣的要求,懂不懂什么叫“疏不間親”啊!于是,平原君便一臉很不高興說道:“先生的要求,我無法答應。如果先生非要我殺死我的愛妾才肯留下的話,那就請先生自便吧。”說罷,便起身拂袖而去了。
不料,此事過后不到一年時間,平原君門下的賓客竟陸陸續續地走了一大半。平原君對為什么會發生這種情況,也是百思不得其解。這天,他終于忍不住了,就問他的一個手下:“想我趙勝,對那些前來投奔我的人,可說是不薄吧?但最近這段時間,他們怎么都要離開我呢?”
“唉,公子還記得上次來的那個跛子吧,就是因為公子不肯殺死您那個當眾羞辱了他的妾,大家就認為您骨子里在美人與士之間,還是愛美人的,所以,他們就都走了。”手下人說道。
原來如此,平原君這才感受了這件事的嚴重性,于是,就殺了他的那個妾,并親自登門去給那跛子道了歉。這事傳出去后,那些離開了他的士人,又都紛紛回到了他的身邊。
那在平原君的這些門客當中,誰最有名?
肯定就是毛遂了。成語“毛遂自薦”和“脫穎而出”便都是他留下來的。
當年,在秦軍圍攻趙都邯鄲時,趙孝成王曾派平原君使楚,希望能與楚國訂立一個盟約,聯兵抗秦。時,平原君要在自己的門人中挑選20個人與他一同前往楚國。結果只選出了19個人,再想找一個合適的,卻是怎么也找不出來了。
這時,其門人中有個叫毛遂的人,就主動向平原君自薦道:“不如算我一個吧。”平原君就問他:“先生寄到我門下幾年了?”
“三年。”毛遂答道。
平原君聽了,不由搖頭道:“我聽說有才能的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就如同錐子放在口袋里,錐子的尖很快就會扎破口袋,顯露出來。可是先生來到我門下已經三年了,我都沒有注意到你,這說明……先生還是留下吧。”
“公子沒有注意到我,是因為您從來沒有把我這把錐子放進口袋里,假使您早將我這把錐子放到口袋里了,那我早就露出來了。” 毛遂堅定地說道。
最終,平原君還是同意了毛遂和他們一同前往楚國。
等到了楚國后,平原君與楚王,從早上談到中午,也沒談出一個結果。這時,就見毛遂按劍歷階而上,并高聲說道:“合縱之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如此簡單的一個事,為何你們商議了這么久,都決定不下來?” 楚王十分惱火問道“此人是誰?”
“此人名叫毛遂,乃勝之一舍人也。” 平原君答曰。
楚王當即厲聲呵叱道:“還不退下!我這和你的主人說話呢,你來做什么?”
毛遂見楚王發怒,不僅沒有懼怕,反而又上前一步說道:“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國之眾也;今十步之內,王不得恃楚國之眾也。王之命,懸于遂手!吾君在前,叱者何也? 且遂聞湯(商湯)以七十里之地而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諸侯。豈其士卒眾多哉?誠能據其勢而奮其威。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萬,此霸王之資也。以楚之強,天下弗能當。白起,小豎子耳!率數萬之眾,興師以與楚戰,一戰而舉鄢、郢; 再戰而燒夷陵; 三戰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趙之所羞,而王弗知惡焉?合縱者為楚,非為趙也。吾君在前,叱者何也?”
一番話,竟說得楚王一身冷汗。趙、楚之盟遂定。
平原君回到趙國后,就把毛遂尊為上客了,還對他說:“我過去一向自以為能識人,然而,卻把毛先生給漏下了。毛先生這次在楚國的表現,真是讓我吃驚啊!以后,我再不敢說我能識人了。”
最后,我們再來說兩件平原君能夠虛心聽取他人意見的事。
一次,趙國的一個名叫趙奢的稅吏來平原君家收租稅,平原君的家人竟不肯交稅,趙奢便用國法處治了平原君家九個管事的人。平原君聽說此事后,一開始十分憤怒,要殺趙奢。趙奢則說:“您身為相邦,更應該讓您的家人帶頭遵守國家的法令,要是您家的人都不遵守國家的法令的話,又怎么要求其他國民遵守國家的法令呢?大家都不守法了,那國家就會完了。一旦趙國完了,您還能享受得了您現在享有的這種富貴嗎?”趙勝聽了,就不僅沒再追究他殺死了自己九個家人的事,還把他推薦給了趙王,建議趙王讓他主管全國的稅收。
還有,當初趙都邯鄲被秦軍圍困時,雖楚王已答應出兵救趙,并以春申君為將,正帶兵趕來邯鄲,但因路途遙遠,并不能很快趕到;魏王也答應了出兵救趙(但后來又反悔了,幸虧信陵君竊得兵符,奪了晉鄙的軍權,才又催動魏軍,繼續向邯鄲進發,但這一來一去,也是耽誤了不少工夫。具體過程,我上周四在給大家介紹信陵君時,都已講過,這里就不再重復了),但就在楚、魏之軍,尚還都在路上之時,邯鄲眼看就要支持不住了。平原君對此可謂極為焦慮。這時,一個名叫李同的人,對他說道:“您真的很擔憂趙國的滅亡嗎?”
“趙國亡了,那我們都要成為秦人的俘虜,我怎么能不擔憂呢?”平原君說道。
“我看未必吧。現在邯鄲的百姓都有拿人骨當柴燒,交換孩子當飯吃的了,可您家里數以百計的侍女都還穿著絲綢的繡衣,吃著精美的飯菜。現在邯鄲的守軍都有人用削尖木頭當長矛箭矢了,可您家里的那些珍寶,也還都完好無損。假使秦軍滅亡了趙國,您的這些侍女、珍寶,還能是您的嗎?假使趙國得以保全,您又何愁沒有這些東西?您要是真擔心趙國被滅亡,為什么不能下令讓您家里除夫人外的全體成員都編入士兵的隊伍當中,承擔守城的勞役,把家里所有的好東西都拿出來,獎勵那些作戰勇敢的士兵?那些士兵當危急困苦之時,是很容易對您感恩戴德的。”李同說道。
平原君果斷地采納了李同的意見,得到一支三千人的敢死隊。李同也加入了。他們上了前線以后,真的是個個奮勇,人人爭先,竟將秦軍擊退了三十里。這時,楚、魏兩國的援軍也到了,秦軍便撤走了,邯鄲終于得以保存。
這正是:
朝歌長夜館娃春,總為妖姬戮諫臣。
何事邯鄲貴公子,能因牴者殺佳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