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PPV),俗稱“耳石癥”,是引起眩暈的常見疾病之一,占前庭性眩暈患者的20%~30%,男女比例為1:1.5~1:2.0,通常40歲以后高發,且發病率隨年齡增長呈逐漸上升趨勢。本文通過圖文+教學視頻的形式,就耳石癥定位診斷、常用復位手法、患者復位治療后注意事項等作一綜述,供各位同道參考。1.首先坐在床上適當位置,頭向右轉45°。
2.躺下使頭懸空,保持低于床邊20°~30°不動。此時如果感到明顯的眩暈,并且出現上跳,逆時針扭轉的眼震,持續<1 min,則試驗結果為陽性,說明右側的后半規管內有耳石。
3.類似可以進行左側后半規管的檢查。
如果平時睡覺翻身的時候容易出現眩暈,則可以進行Roll-test試驗。
1.平躺在床上,抬高30°。
2.頭向一側轉90°不動,出現明顯眩暈伴有向地性或者離地性眼震時為陽性。將上述步驟左右各進行一次,對比轉向哪一邊誘發的眩暈感更嚴重、眼震更強烈,推測是嵴頂耳石癥還是管內耳石癥。
根據受累部位將BPPV分為前半規管型(A-BPPV)、后半規管型(P-BPPV)和水平半規管型(H-BPPV)。注:R:右側,L:左側
目前針對耳石癥最有效的方法是耳石復位治療,將脫落的耳石顆粒迅速復位到原位(橢圓囊或球囊內),90%以上的患者通過簡單的耳石復位即可快速緩解眩暈癥狀。針對受累的半規管不同,選用的復位手法也不同。
2.快速下垂,下垂時頭部低于平面30°,保持30秒;3.頭部向健側旋轉90°,保持30秒,身體不動只轉頭;4.身體向健側轉90°,保持30秒,頭部和身體的角度不變;1.患者平坐于檢查床,頭部向健側旋轉45°,然后快速向患側側躺,讓患側的后枕部著床,保持30秒;2.快速地讓患者從患側轉向健側,同時使頭和身體的角度保持固定;注意:當患者回到直立位時,可能會突然特別頭暈,要進行保護,防止跌倒。
1.患者平躺于檢查床,然后從患側開始旋轉,每次旋轉90°;2.旋轉的動作可以連續做,也可以快速做,根據患者的情況,可做多個周期;2.頭和身體保持固定的位置,頭部向健側轉45°,保持30秒;2.頭和身體保持固定的位置,頭部向健側轉45°,保持30秒;前庭型耳石癥是指耳石沒有進入半規管,而是在壺腹嵴上附著著。其特點是當患者做仰頭或哈腰的動作時,會突然暈一下。“叩首”復位法:患者站在檢查床的一側,扶著床做磕頭的動作,頭部快速沖,快速起。同時要注意患者的頸椎情況,若頸椎不好,幅度可以小一些。
“急剎車”復位法:患者做仰頭和哈腰的動作,在哈腰的時候保護著患者的雙肩,讓其頭部向前有一個沖的動作。
1.當頭位發生變化時,突然出現短暫的眩暈,通常不超過1 min。
2.眩暈時多感覺天旋地轉,可伴有眼球震顫、惡心、嘔吐癥狀,但不會伴有耳鳴、耳悶和聽力下降等癥狀。
3.在保持頭位不變后,不適的癥狀會很快消失,但是再次變換頭位,該癥狀會再次出現。
4.發作后身體通常無任何不適,或有頭暈、頭痛和輕度不平衡感。通過觀察眼震能夠精準地判斷是不是患有耳石癥。除了醫院專業的設備可以測出,在家也能自己測試。
視頻來源:CCTV健康之路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