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長度為 1052 字 24 圖,建議閱讀 4 分鐘 -
- 思考時間 XX 分鐘 -
- 可先收藏后閱讀,能分享就最好不過了 -
(在后臺回復【X月X日】,可獲取你的當日植物便簽)
之前寫過一篇關于植物命名的文章:植物的名字到底怎么來的?
里面提到決明,因其具有清熱明目的功效, 可用于目赤澀痛、羞明多淚、目暗不明等癥狀而得名。
其實決明所在的決明屬是一個大屬,全世界約有600種,它們分布在全球熱帶和亞熱帶地區(qū),少數(shù)分布至溫帶地區(qū)。
我國原產(chǎn)10余種,從國外引種栽培的也有10余種。他們之間的差別有很多,以后再細講。
而在這些引種栽培的植物里面,黃槐決明是最常見的植物之一。
黃槐決明,隸屬于豆科決明屬,是一種常綠灌木或小喬木。
其原產(chǎn)南亞、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qū)。目前華南地區(qū)多有栽培,主要以園林綠化樹種的身份出現(xiàn)在路邊、公園等地。
我是在10年前的大學校園里認識它的。盛花期時,一簇簇鮮黃色的花朵,在嫩綠的葉片的襯托下,亮麗而壯觀。
黃槐決明一般就一到兩層樓的高度,灰褐色的樹皮較為光滑,全身上下的嫩枝、葉軸、葉柄等均被微柔毛。
站在樹下抬頭看會發(fā)現(xiàn),它的分枝頗多,彼此交錯縱橫分布。這使得其樹冠較大,枝葉遮陰效果很好。不過風吹花易落,地面總能覆蓋起一層殘花……
黃槐決明的葉軸和葉柄,一般呈扁四方形。上面有7-9對長橢圓形或卵形的全緣小葉,這些小葉的正面總是嫩綠的色調,而背面則為粉白色。
它與同屬其他植物的一大識別特征,是它在葉軸上面最下2或3對小葉之間和葉柄上部,有2-3枚棍棒狀腺體。這點需要仔細觀察才會留意得到。
在華南地區(qū)同樣常見的雙莢決明,就經(jīng)常會被人們將其同黃槐決明相混淆,但其實二者區(qū)別挺大的。
首先,雙莢決明只有3-4對小葉;其次,它只在最下方的1對小葉間,有1枚黑褐色線形而鈍頭的腺體。
黃槐決明的總狀花序生于枝條上部的葉腋內,鮮黃至深黃色的花瓣,呈卵形至倒卵形。里面的10枚雄蕊全部能育,最下的2枚有較長的自認花絲。
而雙莢決明的雄蕊雖然也有10枚,但只有7枚能育,另3枚退化而無花藥。在能育的7枚雄蕊中,有3枚特大,高出于花瓣,4枚較小,短于花瓣。
它的莢果是豆科植物用來形容果實的特有名詞。
黃槐決明的莢果扁平、帶狀、開裂,長度與其他同為決明屬的植物相比,要短小很多,最長不足10厘米。在莢果頂端還有一個細長彎曲的喙,里面有10-12顆具有光澤的種子。
在莢果方面,它與雙莢決明的區(qū)別更明顯。雙莢決明的莢果圓柱狀、膜質、直或微曲,長13-17厘米。
簡單點說,黃槐決明的莢果看起來像扁豆,而雙莢決明的莢果看起來像豇豆,可以用來做酸豆角的那種。沒有拍圖片,想象一下吧。
講完。
「往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