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長度為 1720 字 18 圖,建議閱讀 7 分鐘 -
- 思考時間 XX 分鐘 -
- 可先收藏后閱讀,能分享就最好不過了 -
最近的天氣實(shí)在好極,讓廣東這個本就不多冷的冬天增添了許多生機(jī)。這不,風(fēng)起之時,地里在一片碧綠中便冒出了許多白色的星星點(diǎn)點(diǎn)。
遠(yuǎn)望恰如繁星一般,在陽光的沐浴下,微風(fēng)的吹拂中,一片片的顯得格外清新。近看又不得不感嘆,這指尖大小的花,總是那樣的五臟俱全,它活它的,我看我的。它就是鵝腸菜。
《中國植物志》上面記載,鵝腸菜的花期是5-8月,很明顯這是不對的。有時物候這東西,并非全國適用,盡信書不如無書,想了解得更多還得實(shí)地去觀察。就目前了解來看,鵝腸菜在中國黃河流域以南地區(qū)多于冬前出苗,黃河以北地區(qū)多于春季出苗。
鵝腸菜在廣東地區(qū)特別多,其實(shí)也不止廣東,全國南北各省都很多。小時候那會特別喜歡從地里揪它個幾籮筐回來喂三禽,但感覺它們似乎被家里的米糠給喂得嘴刁了,反倒是豬特別愛吃,還邊吃邊發(fā)出咳咳咳的聲響。
當(dāng)然,那時候給豬吃的,還有那些個吃了餓不死,但也不長膘的水葫蘆。沒辦法,在號召全民養(yǎng)豬的年代,給啥就吃啥。不過我估計這味道肯定是不如鵝腸菜的,當(dāng)你把鵝腸菜嫩苗焯水后,再滴點(diǎn)醬油拌著吃的時候就知道。
沒錯,鵝腸菜是可以吃的,作為一種救荒野草,它在以往的饑荒年代不知救活了多少人。但如今為了安全起見,也只限于嫩苗了。因為等到鵝腸菜長老了,它的莖葉和根就具有一定的毒性,容易拉肚子,一步一竄稀的那種。
鵝腸菜有很多俗名,不同的地兒不同的叫法。比如云南叫它抽筋草,重慶叫它鵝兒腸或鵝秧草,還有其他地方管它叫鵝腸草、石灰菜、大鵝兒腸啥的。
那么多的叫法,大多離不開“鵝腸”二字,這其實(shí)跟它的莖有關(guān)。如果有拔過它的人應(yīng)該知道,它也是一種害草,會危害農(nóng)作物,所以得清除掉。但每次拔它的時候,它似乎總采用壁虎斷尾的方法來自保。
外層的皮一扯就斷,內(nèi)層的里卻很堅韌,還有彈性,看起來兩層并不連在一起。而是皮歸皮,肉歸肉的,分得特別清,所以每次拔它都會剩下連著根的那部分。這內(nèi)層的玩意實(shí)際上是用來運(yùn)輸水和無機(jī)鹽的導(dǎo)管,可能給人感覺就像是鵝的腸子,故名。
鵝腸菜這一說法,由來還算久,比如清代《野菜贊》記載:草曰鵝腸,華于仲春。柔枝弱本,杏葉蘭莖。兄鶂則哇,嫂縷是珍。頗疑名實(shí),非其主賓。
古代的這個鵝腸菜,其實(shí)指的是繁縷屬的植物,由于差別細(xì)微,古人不能分辨。但如今的鵝腸菜,是一個專門的中文學(xué)名,指的就是石竹科繁縷屬的鵝腸菜,它不是繁縷屬的繁縷,也不是雞腸繁縷之類的。
不過鵝腸菜以前并非歸到繁縷屬,而是自成一屬,名為鵝腸菜屬。后來因為與繁縷屬有太多相同之處,所以如今已歸屬繁縷屬下。也確實(shí),它跟繁縷屬的很多植物長得都非常像,所以有一個俗名,叫牛繁縷。
繁縷之名,來源于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此草莖蔓甚繁,中有一縷,故名繁縷。翻譯過來就是說這種植物的莖蔓比較繁雜,中間有絲樣的一縷,所以叫繁縷。
至于鵝腸菜的牛繁縷,它到底牛在哪?一言以記之,那就是比繁縷大。繁縷若是盈盈一握的纖細(xì)女子,鵝腸菜就是如合抱之木的粗壯大漢。
鵝腸菜和繁縷的花葉莖枝大體上相似,如不仔細(xì)看很難毅然決然地喊出任一方的名字。總的來說,鵝腸菜只是枝葉壯碩,看起來很“牛”的繁縷。
比如鵝腸菜的葉片大,顏色深,上面還有星星點(diǎn)點(diǎn)的黑色雀斑。每一枚呈卵形或?qū)捖研蔚娜~片,邊緣都顯得有點(diǎn)波浪狀,頂端還有一個小小的尖尖。
另外,鵝腸菜的莖常常是紫色的,也有綠色,反過來繁縷的莖常常是綠色的,也有紫色的。可能看完這句,有朋友要罵我了,這特喵不等于沒說嘛。額,這只是第一感覺而已。
真正能更為準(zhǔn)確地區(qū)分二者的方法,看的是花這部分。
鵝腸菜的花挺有意思,乍一看還以為是由齊刷刷的10枚白色花瓣組成,但仔細(xì)觀察會發(fā)現(xiàn),這分明只有5枚花瓣。所謂的10枚,只是每1枚都深裂到基部,看起來就變成了2枚。在這方面,繁縷也是一樣的。
由花瓣包圍著的花蕊才是重點(diǎn)。
鵝腸菜的柱頭5裂,繁縷的柱頭3裂。這是分辨二者的最重要特征。區(qū)分是能區(qū)分了,但誰是3,誰是5,又很容易混淆。這樣,5是不是比3多2,那5是不是比3牛?所以柱頭5裂的是牛繁縷,也就是鵝腸菜。
話說回來,鵝腸菜的株型還挺好看,開的小白花也挺清新純潔。特別是整片生長的時候,景色絲毫不亞于其他名花貴草。只是它繁殖能力還挺強(qiáng),活在山里還好,但活在我家地里,太多了可不行。
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