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的分類
在教師招聘考試中,尤其是對于心理學部分的考查會出現大量概念分類,而在這類知識點一般會通過分類維度與分類的對應關系,概念反選題以及例子反選題這幾種方式來考查。今天我們主要來討論一下思維的分類。
1.根據思維的憑借物(思維的內容):直觀動作思維、具體形象思維、抽象邏輯思維。
直觀動作思維(又稱為實踐思維)——具體、實際動作作為支柱。動作思維幼兒園小朋友常見,例如用數手指的方法算加減法。但成人也有,例如司機利用工具檢查、修理出故障的車子。
具體形象思維——表象作為支柱。例如,進入剛剛進入小學的學生在頭腦中數手指計算加減法。
抽象邏輯思維——概念是作為支柱。例如,學生可以由a>b,b>c,推理出a>c。
【提升】個體的思維發展是由直觀動作思維到具體形象思維再到抽象邏輯思維。
2.根據思維的邏輯性:直覺思維、分析思維
直覺思維是未經逐步分析就迅速對問題作出猜測、設想或突然領悟的思維。例如,在課堂上老師提問小明后,小明馬上講出答案。
分析思維是經過逐步分析后,對問題解決作出明確結論的思維。例如,小明在做數學證明題時利用的就是分析思維。
【提升】專家型的老師更傾向于直覺思維,因為他們有較多的知識經驗。與此相反,新手型的老師因為認識的局限性,通常更多采用分析思維。
3.根據思維的指向性:聚合思維、發散思維
聚合思維:也稱為集中思維、求同思維,是指人們解決問題時,思路集中到一個方向,從而形成唯一的、確定的答案。例如,警察通過犯罪現場的蛛絲馬跡找出唯一正確的犯罪嫌疑人。
發散思維:也叫求異思維、分散思維,是指人們解決問題時,思路向各種可能的方向擴散,從而求得多種答案。例如,一題多解、一物多用都屬于發散思維。
【提升】“條條大路通羅馬”屬于發散思維而非聚合思維。“條條大路通羅馬”強調的是通往羅馬的方式有很多種,即“條條”,故采用多種方法的思維方式即發散思維。
4.根據思維的創新性程度:常規思維、創造性思維
常規思維:也稱再造性思維,是指人們運用已獲得的知識經驗,按現成的方案和程序,用慣用的方法、固定的模式來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例如,小明在做數學題時用公式解決同一類數學題。
創造性思維:是以新穎、獨特的方式來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例如,曹沖稱象,設計者建造體育館時利用了鳥巢的模型。
【提升】常規思維與創造性思維無好壞之分。常規思維可以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但同時也容易陷入僵化的思維定式;創造性思維可以提出新型獨特的方法或角度,但也容易導致行為活動結果的錯誤。
我們今天關于思維的分類先講到這,下次我們再來一起了解一下其他的分類。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