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戀三部曲(第三卷)
ABOUT
這一卷的內容是探索年幼兒童對于母親人物(撫養者)的暫時性喪失(分離)或者永久性喪失(死亡)的反應方式在人格心理學和心理病學方面的影響。
這一卷的話題有點沉重,但是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因為我們所有人都會面臨的最重大的挫折就是喪失。
這里的“喪失”不僅僅是指至親的死亡,而是涵蓋一切與你密切相關的所有人和物的喪失,包括離婚、失業、失戀、被迫搬家、投資失敗、失去原有的社會地位等,即涵蓋了人這一生中一切重要關系的喪失。
談到這個話題,我首先想到的是不久前塵埃落定的“北大弒母案”,吳謝宇的悲劇,正是由于其父的去世從而引起的病理性哀悼所導致的最終結果。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也是受害者。
當然,法律對吳的判決是公平且公正的,我只是想提醒大家,他的故事應當引起所有父母的反思——他為什么會變成這個樣子?如果沒有發生這個案件,他不就是我們夢寐以求的完美“學霸”,是所有父母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嗎?
……
言歸正傳,本卷作者首先從喪失帶來的創傷談起,這是嬰兒和兒童在經歷分離時最早期的悲傷:“如果把一個兒童從他母親身邊帶走,事實上好像他的世界都被擊碎了。”被分離的孩子的感受,就好像母親真的去世一樣。
喪失后的哀悼極其重要。作者通過研究成人喪偶和失去孩子的父母,即對寡婦、鰥夫與失獨父母的跟蹤調研,來展示健康哀悼和慢性哀悼(病理性哀悼)的異同。再從那些喪失父母中的一方的幼兒和兒童中觀察其哀悼過程,得出結論:至少16個月大的孩子能夠開始萌生具備哀悼的能力。
本書最重點的內容是,經歷喪失的兒童在何種有利條件下才能進行健康的哀悼,又是在何種不利的情況下演變成慢性哀悼。而能否創造出這些有利條件,無疑是對我們每一位父母的考驗。
知識點提取
■健康的哀悼在某種程度上是對已逝者的情感投資的收回,并且可能準備好要與新的個體建立關系。
■父母的喪失不僅能引起孩子的分離焦慮和悲傷,還會引起哀悼的過程,在哀悼過程中攻擊也起到了主要作用,攻擊的功能是實現重聚。
■人類存在一個分析機制,可以在意識之外對所有傳入的信息進行一系列的測試并加工。
■本該被正常接受進行下一步加工的信息,因為其對于個體的重要性而經過長時期的防御性排除之后,其結果是影響深遠的。
■防御性排除被認為是心理病理性學的核心。排除重要信息會連帶引起一個行為系統的部分失活。系統的失活在學術上被稱作“壓抑”。
■哀悼的四個階段:(1)麻木階段;(2)渴望和尋找喪失的個體階段,持續幾個月甚至幾年。這一階段的特征是悲痛難耐和憤怒;(3)希望破滅和絕望階段;(4)不同程度的重組階段。
■病理性哀悼的特點可以被理解為執著于渴望重聚的結果,而這種渴望是用不同偽裝和扭曲的方式表現出來的。
■葬禮的三個功能:(1)幫助喪親者處理不確定感,提供一個機會在大眾面前表達悲傷,以及通過設置一個期限來明確一個可以哀悼的適宜的時間段,為接受即將到來的新角色做好準備;(2)將情緒化的行為(恐懼/憤怒)變成一種可以接受的表達方式,有助于保持社會繼續運轉;(3)每個人都堅信在自己遭受災難打擊時,其他家庭和群體會幫助自己。
■哀悼的失調變式會引發許多形式的軀體疾病和精神疾病,影響喪親者規劃自己余生的能力。
■哀悼的變式:憤怒和自我譴責占主導地位并且持久穩固,而悲傷則明顯缺失。從而產生抑郁和焦慮。這種 稱為“慢性哀悼”。還有一種變式是欣快。
■簡短的麻木階段是喪失親人后十分常見的,若麻木階段延長至幾個星期或幾個月則很可能預示著慢性哀悼的出現。
■面對新近的喪失時,個體會傾向于激活或重新激活早期因承受喪失而產生的悲傷。
■傾向于哀悼失調的人的人格特點:包括焦慮型依戀的個體以及傾向于強迫性照顧他人的個體。還包括那些主張情感上自我滿足但卻明確表現出不安全基礎的個體。
■傾向于哀悼失調的人的童年經歷:他們擁有這樣的父母——由于他們自身的童年期或者婚姻中存在的問題,他們認為孩子渴望愛和照顧的愿望對他們來說是一種負擔,并且暴躁回應孩子們——通過忽視、責罵和說教等。他們本人可能經歷過父母的不連續照顧,或者經常受到父母的拒絕,但是這種拒絕更可能是斷斷續續,而非完全而徹底的,因此,孩子仍然期待獲得愛和照顧,但是深深的焦慮卻使他們擔心再次受到忽視或拋棄。
■面對任何災難或不幸時,悲傷是正常并健康的反應。(所以當孩子難過大哭時,我們的第一句話不應該是:“別哭!”“不要哭!”)
■認知偏差被認為是導致悲傷長期缺失的主要原因。孩子在任何感到痛苦并尋求安慰的時候父母總是表達出蔑視和諷刺,會導致他逐漸認為哭和尋求安慰是會招致斷然拒絕和輕蔑對待的,逐漸培養出情感上的自我滿足和自我保護的軀殼,并盡可能否認所有對愛和支持的愿望。
■對于兒童的喪失,需要讓孩子清楚知道兩方面重要的信息:(1)死去的父母永遠不會再回來;(2)他的尸體被埋葬在土里或者火化成骨灰。
■向孩子隱瞞或者掩飾其父母去世的消息,或者當父母阻止孩子含蓄或者公開的表達感受時,都會得到混亂和病理性的結果。
■令兒童的哀悼向有利方向發展需要滿足三個條件:(1)在喪失之前,他享受著與父母之間應有的安全的親密關系;(2)父母應該給予他關于發生了什么事情的及時準確的信息,尤其他提出各種問題并且盡可能真實的回答他們,并讓兒童參與到家庭的悲傷之中;(3)他因健在的父母的存在而感到安慰,并且確信這段親密關系會繼續下去。
結論
與其他人的親密依戀是一個人生活的焦點,不僅是在個體嬰兒、幼兒或者學齡期兒童時期,也貫穿于青少年期和成熟期,直到老年。個體可以從這些依戀關系中獲取生活的力量和愉悅,也在貢獻出依戀關系的過程中給予其他人力量和愉悅。
后記
最后,還是想強調一下,這套書最難能可貴的地方:它不像我們以往讀過的書,作者要不惜筆墨的去論述自己的觀點,極力說服讀者接受。
而鮑爾比并沒有急迫的灌輸觀點,而是一切從科學實證的角度出發,只呈現研究結果,不輕易下結論。
你可以理解為他的嚴謹,但我卻認為這是他對讀者給予的最大尊重,和對同行的崇高敬意。
正是因為如此,依戀理論才會引發讀者更深層次的思考,為讀者和同行留下了廣闊的思辨空間。
· END ·